89574次播放 时长01:54
63994次播放 时长01:54
89218次播放 时长01:45
82812次播放 时长01:52
101949次播放 时长02:01
52709次播放 时长01:40
71508次播放 时长01:38
84055次播放 时长01:44
崔方博 马鞍山市人民医院 肿瘤内科
63669阅读
Q: 慢性白血病严不严重
A:
慢性白血病多数情况下病情进展缓慢,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部分类型可能逐渐恶化或转为急性白血病。 慢性白血病分为慢性髓系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前者与染色体异常有关,后者多见于老年人,早期可能仅表现为疲劳或淋巴结肿大。 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通过靶向治疗可获得长期生存,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部分患者无须立即治疗,但需定期监测血液指标变化。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疾病加速或急变,表现为发热、出血倾向等症状,此时需调整治疗方案,采用强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 规范随访监测血常规和基因检测,避免感染,出现体重骤减、持续发热等症状时需及时复诊评估病情进展。 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避免剧烈运动,遵医嘱定期复查血象和骨髓穿刺检查。1、疾病特点
2、预后差异
3、恶化风险
4、管理要点
A:
电离辐射可能导致白血病,主要与骨髓造血干细胞损伤、DNA突变、免疫功能抑制、染色体畸变等因素有关。 电离辐射直接破坏骨髓造血干细胞微环境,导致正常造血功能受抑制。治疗需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重建骨髓功能,可使用环磷酰胺、白消安等化疗药物。 辐射使造血干细胞DNA双链断裂,错误修复后形成致癌突变。靶向药物如伊马替尼可抑制异常信号通路,配合阿糖胞苷等化疗药物控制病情。 辐射损伤胸腺和淋巴细胞,导致免疫监视功能下降。免疫调节剂干扰素α可增强免疫功能,联合使用柔红霉素等药物清除恶性细胞。 辐射诱发费城染色体等特异性畸变,形成白血病融合基因。针对BCR-ABL融合基因的达沙替尼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具有靶向治疗效果。 接触电离辐射后应定期监测血常规,出现乏力、出血倾向等症状及时血液科就诊,日常注意避免放射性物质接触并保证充足营养摄入。1. 骨髓损伤:
2. DNA突变:
3. 免疫抑制:
4. 染色体畸变:
A:
白血病化疗可能导致败血症,化疗后免疫力下降、黏膜屏障损伤、中性粒细胞减少、导管感染等因素均可诱发败血症。 化疗药物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减少,机体防御能力降低,易被细菌或真菌侵入血液引发败血症。需定期监测血常规,必要时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化疗可造成口腔、消化道黏膜溃疡破损,使正常菌群进入血液循环。建议加强口腔护理,使用康复新液含漱,进食软质无菌食物。 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⁹/L时,感染风险显著增加。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噁唑,出现发热立即就医。 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可能成为感染源,表现为导管周围红肿或寒战高热。需严格无菌操作,可疑感染时拔除导管并做血培养。 化疗期间应保持环境清洁,避免接触感染源,出现寒战、高热等败血症征兆时需立即静脉使用广谱抗生素,如美罗培南、万古霉素等。1. 免疫力下降
2. 黏膜屏障损伤
3. 中性粒细胞减少
4. 导管感染
Q: 白血病能活多长时间
A:
白血病患者的生存期差异较大,从数月到数十年不等,主要受分型、分期、治疗方案、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 急性白血病进展快但部分可通过强化疗治愈,慢性白血病病程长但需长期控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愈率较高,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可能带病生存多年。 初诊时白细胞计数、髓外浸润程度影响预后。早期慢性期患者中位生存期可达10年以上,加速期或急变期生存期显著缩短。 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使部分患者获得长期生存,靶向药物显著改善特定基因突变患者预后。传统化疗方案对60岁以下急性白血病患者5年生存率约40%。 年龄小于40岁、无合并症、对治疗敏感者预后较好。存在TP53等基因突变或治疗中复发的患者生存期较短。 建议患者定期监测血常规,治疗期间保持高蛋白饮食,避免感染,严格遵医嘱进行维持治疗和随访。1、分型影响
2、分期差异
3、治疗选择
4、个体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