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146次播放 时长02:05
60641次播放 时长02:35
53884次播放 时长02:32
54925次播放 时长02:37
61768次播放 时长02:25
55258次播放 时长02:37
56944次播放 时长02:36
64275次播放 时长02:33
田洪波 山东省立医院 心血管内科
61658阅读
田洪波 山东省立医院 心血管内科
57953阅读
田洪波 山东省立医院 心血管内科
63873阅读
A: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可通过一般治疗、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治疗、对症支持治疗等方式干预。该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腺病毒等感染引发,临床表现为心悸、乏力或呼吸困难。 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休息,减少心脏负荷,家长需监测患儿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饮食选择易消化食物如米粥、蒸蛋。 针对明确病毒感染可使用更昔洛韦、阿昔洛韦等药物,家长需遵医嘱按时给药,同时观察有无皮疹、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 重症患儿可短期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或糖皮质激素,家长需配合医院完成输液治疗,期间避免带患儿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出现心力衰竭时使用利尿剂呋塞米,心律失常者可用胺碘酮,家长需记录患儿尿量及心律变化,及时向医生反馈异常情况。 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量,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肌酶谱,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有助于心肌修复。1、一般治疗
2、抗病毒治疗
3、免疫调节
4、对症治疗
A: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肠道病毒等感染引起,少数与EB病毒、巨细胞病毒有关。 柯萨奇B组病毒是最常见病原体,病毒直接侵袭心肌细胞导致炎症反应,患儿可能出现发热、乏力、心悸等症状,需卧床休息并遵医嘱使用辅酶Q10、维生素C等营养心肌药物。 腺病毒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后引发心肌损害,常伴有咳嗽、腹泻等前驱症状,家长需监测患儿心率,急性期可使用干扰素喷雾剂或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流感病毒诱发心肌炎多发生在季节性流感流行期间,患儿除心肌损伤外多伴高热、肌肉酸痛,建议家长及时接种流感疫苗预防,发作期可用磷酸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 肠道病毒71型等通过粪口传播感染心肌,常见于夏秋季,患儿可能出现手足口病后突发心律失常,需住院进行心电监护并使用甲泼尼龙控制炎症。 患儿发病期间应保持安静卧床,避免剧烈活动,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米粥、蒸蛋等低盐食物,恢复期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肌酶谱。1、柯萨奇病毒
2、腺病毒感染
3、流感病毒
4、肠道病毒
Q: 病毒性心肌炎能治好吗?
A:
病毒性心肌炎多数可以治愈,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时机及个体差异有关。主要治疗方式包括休息支持治疗、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治疗及并发症管理。 急性期需严格卧床休息,减轻心脏负荷。可配合吸氧、营养心肌等支持治疗,避免剧烈运动3-6个月。 早期使用利巴韦林、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适用于明确病毒感染证据者。需监测肝功能等不良反应。 重症患者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或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需警惕继发感染风险。 针对心力衰竭使用利尿剂呋塞米,心律失常选用胺碘酮。暴发性心肌炎需ECMO等生命支持。 恢复期应避免劳累,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适量补充辅酶Q10等心肌营养剂。1、休息支持治疗
2、抗病毒治疗
3、免疫调节治疗
4、并发症管理
Q: 病毒性心肌炎严重吗
A:
病毒性心肌炎多数情况下属于轻中度疾病,少数可能发展为重症心肌炎或爆发性心肌炎。病情严重程度主要与病毒类型、免疫反应强度、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有关。 早期可能仅表现为乏力、胸闷等非特异性症状,心肌酶轻度升高,心电图显示轻微异常,经休息和营养支持后可自愈。 病毒持续侵袭可能导致心肌水肿和收缩功能下降,出现心悸、气短、胸痛等症状,需配合抗病毒药物和心肌营养药物治疗。 爆发性心肌炎可导致急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需重症监护治疗,必要时使用体外膜肺氧合等生命支持手段。 部分患者可能进展为扩张型心肌病,表现为持续性心脏扩大和心功能减退,需长期药物管理和定期心脏超声监测。 发病后三个月内需避免剧烈运动,保持低盐饮食,监测心率血压变化,出现呼吸困难或晕厥立即就医。1、轻症表现
2、中度损害
3、重症风险
4、慢性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