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疾病百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川崎病(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症)

川崎病

川崎病概述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多发生于4岁以下,是一种发疹性热病,伴有眼结膜充血,颈淋巴结肿大,四肢末端硬性红肿,疼痛,指端暴皮,口唇红充血干裂,口腔粘膜炎症,发烧38-40度之间,本症在发烧3-4天手脚背部变硬,类似水肿,皮肤发亮,手脚心和掌心发红,同时有全身红色炎症微疹,似麻疹瘙痒,瘙痒皮疹不形成水疮,眼分泌增多... [详情]
  • 发病部位在哪里?全身
  • 应该挂什么科?儿科
  • 有什么典型症状?杨梅舌、口唇泛红、淋巴结充血 、指甲可见横沟纺、伴皮膜黏膜出血
  • 应该做哪些检查项目呢?血常规、心电图
  • 这样的病症传染吗?该病不具有传染性
  • 高发人群?婴儿及儿童 多见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语音

更多

相关医生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相关问答

更多

张晓蕊

Q: 川崎病症状

A:

川崎病症状主要包括发热、皮疹、结膜充血、手足硬肿等。症状发展按早期表现→进展期→终末期排列,典型表现为持续高热伴随多系统炎症反应。

1、发热:

持续5天以上高热是首发症状,体温常超过39℃,对抗生素治疗无反应,可能伴随烦躁或嗜睡。

2、皮肤黏膜症状:

发病3-5天出现多形性皮疹,多见于躯干;双眼球结膜充血无分泌物;口唇皲裂、草莓舌为特征性表现。

3、四肢改变:

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伴掌跖红斑,恢复期出现指端膜状脱皮,甲周横沟样脱屑具有诊断意义。

4、淋巴结肿大:

颈部单侧淋巴结肿大直径超过1.5厘米,质地较硬但无化脓,通常为无痛性肿大。

出现上述症状需立即儿科就诊,急性期治疗以静脉免疫球蛋白和阿司匹林为主,恢复期需定期心脏超声监测冠状动脉病变。

杨小凡

Q: 川崎病临床症状是什么

A:

川崎病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热、皮疹、结膜充血、手足硬肿、颈部淋巴结肿大等。该病征按病程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

1、发热

持续高热超过5天是典型表现,体温可达39-40摄氏度,对抗生素治疗无反应。

2、皮疹

多形性红斑常见于躯干和四肢,可伴有卡介苗接种处红肿,皮疹通常不伴瘙痒。

3、结膜充血

双眼球结膜充血明显但无分泌物,通常在发热后1-2周内消退。

4、手足硬肿

手掌和足底出现硬性水肿伴红斑,恢复期可能出现特征性指端膜状脱皮。

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期间需保持充足休息,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剧烈运动。

张晓蕊

Q: 小儿川崎病的护理措施

A:

小儿川崎病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皮肤黏膜护理、饮食调理、发热管理、心理安抚四个方面。

1、皮肤黏膜护理

每日用温水清洁患儿皮肤,避免使用刺激性洗剂;口唇干裂时可涂抹医用凡士林,眼部充血需遵医嘱使用人工泪液。家长需剪短患儿指甲防止抓伤皮疹。

2、饮食调理

给予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等,避免辛辣刺激;恢复期逐渐增加优质蛋白食物如蒸蛋羹。家长需少量多次喂食,保证水分摄入。

3、发热管理

体温超过38.5℃时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栓剂,配合物理降温。家长需每4小时监测体温,观察有无热性惊厥征兆。

4、心理安抚

通过讲故事、玩具分散患儿注意力,治疗操作前用简单语言解释。家长需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焦虑情绪传导给患儿。

护理期间密切观察指端脱皮、冠状动脉病变等并发症迹象,定期复查心脏超声,严格遵循医嘱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

张晓蕊

Q: 什么小孩容易得川崎病

A:

川崎病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主要与遗传易感性、免疫系统异常、感染因素、环境刺激等因素有关。

1、遗传易感性

家族中有川崎病史的儿童患病概率较高,可能与特定基因变异相关。建议家长关注家族病史,定期进行儿童健康体检。

2、免疫系统异常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可能导致过度炎症反应。家长需注意观察孩子是否出现持续发热、皮疹等早期症状。

3、感染因素

病毒或细菌感染可能触发免疫异常反应。临床常见链球菌、腺病毒感染后发病,表现为结膜充血、草莓舌等症状。

4、环境刺激

季节变化、化学物质接触等环境因素可能诱发疾病。冬季发病率较高,患儿常见手足硬肿、淋巴结肿大等体征。

日常需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出现持续发热伴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确诊后需规范使用丙种球蛋白等药物治疗。

本周疾病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