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疾病百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息肉)

子宫内膜息肉

子宫内膜息肉概述

子宫内膜息肉是由于宫内膜增生过盛构成,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很常见的类型的局限性的内膜肿物,突出于子宫腔内、光滑、肉样硬度,蒂长短不一,长者可突出于宫颈口外,有的蒂较短。较小的息肉一般无临床症状。有的露出宫颈外的息肉在房事后流血就诊被发现。对蒂较长者可在宫腔镜直视下用激光手术切除,对同时发现的较小的息肉一并处理。
  • 发病部位在哪里?生殖
  • 应该挂什么科?妇科
  • 有什么典型症状?蜕膜反应、痛经、继发性痛经、子宫颈扩张、阴道出血、经期延长
  • 应该做哪些检查项目呢?子宫输卵管造影、盆腔及阴道B超、盆腔MRI、子宫内膜病检
  • 这样的病症传染吗?该病不具有传染性
  • 高发人群?常见于35岁以上的妇女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语音

更多

相关医生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相关问答

更多

冷启刚

Q: 子宫内膜息肉影响自然怀孕吗

A:

子宫内膜息肉可能影响自然怀孕,但多数情况可通过治疗改善。主要影响因素有息肉大小、位置、数量及是否伴随炎症。

1、息肉大小:

直径小于10毫米的息肉对怀孕影响较小,可能随月经自然脱落;超过10毫米可能阻碍胚胎着床,需宫腔镜切除。

2、息肉位置:

位于输卵管开口或宫颈管的息肉会直接干扰精子或胚胎运输,建议孕前手术摘除;宫底部位息肉影响相对较小。

3、多发息肉:

多个息肉会改变宫腔微环境,导致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可遵医嘱使用地屈孕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等药物调节。

4、合并炎症:

伴有慢性子宫内膜炎时,息肉复发率高且易引发免疫排斥反应,需联合抗生素如多西环素、甲硝唑等治疗。

备孕女性发现息肉应尽早就诊评估,术后3-6个月是理想受孕窗口期,日常避免高雌激素饮食并定期复查超声。

周丹

Q: 子宫内膜息肉会自己消失吗

A:

多数情况下较小的子宫内膜息肉可能自行消失,但直径超过10毫米的息肉通常需要医疗干预。子宫内膜息肉是否消退与激素水平变化、炎症控制、息肉大小、绝经状态等因素有关。

1、激素水平

妊娠或哺乳期雌激素下降可能使息肉萎缩,建议定期超声复查观察变化,必要时使用地屈孕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等药物调节激素。

2、炎症控制

慢性子宫内膜炎可能导致息肉持续存在,通过抗生素治疗如甲硝唑联合多西环素控制感染后,部分息肉可缩小。

3、息肉大小

直径小于5毫米的息肉自然消退概率较高,大于10毫米的息肉需考虑宫腔镜电切术或刮宫术,常伴有异常子宫出血症状。

4、绝经状态

绝经后女性未接受激素替代治疗时,随着雌激素水平降低,部分息肉可能逐渐萎缩,但仍需排除恶变风险。

建议每3-6个月复查阴道B超监测息肉变化,避免长期使用雌激素补充剂,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内分泌平衡。

王凤英

Q: 子宫内膜息肉是什么意思严重吗

A:

子宫内膜息肉是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物,多数情况下不严重,但可能引起异常子宫出血或不孕。严重程度与息肉大小、数量及症状有关,主要风险包括反复出血、继发感染或恶变。

1、病因分析

雌激素水平过高是主要诱因,长期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刺激可能导致内膜增生。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患者更易发生。

2、典型症状

主要表现为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或月经量增多,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绝经后出血。无症状息肉常在体检时偶然发现。

3、诊断方法

经阴道超声是首选检查,宫腔镜检查能明确诊断并同时取样活检。病理检查可排除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或癌变。

4、处理原则

无症状小息肉可观察随访,有症状者需宫腔镜下切除。术后需定期复查,复发者可考虑药物抑制雌激素。

建议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内分泌紊乱,术后避免剧烈运动,出现异常阴道流血应及时复查。40岁以上患者需加强随访排除恶变可能。

周丹

Q: 子宫内膜息肉手术疼吗

A:

子宫内膜息肉手术通常不会产生剧烈疼痛,术中会使用麻醉,术后可能有轻微不适。疼痛感受主要与麻醉方式、个人耐受度、息肉大小、手术范围等因素有关。

1、麻醉方式

全麻手术全程无痛感,局部麻醉可能感知轻微牵拉,术后麻醉消退后可能出现下腹隐痛。

2、个人耐受度

疼痛阈值较高者可能感觉轻微不适,敏感体质者术后需短期使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或塞来昔布等镇痛药物。

3、息肉大小

直径小于1厘米的息肉切除疼痛较轻,较大息肉或广基病灶切除后可能出现较明显宫缩痛。

4、手术范围

单纯息肉摘除疼痛较轻,合并子宫内膜刮除者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可能延长1-2天。

术后保持会阴清洁,避免剧烈运动,按医嘱服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出现持续发热或剧烈腹痛需及时复诊。

本周疾病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