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次播放 时长02:12
16次播放 时长00:58
103次播放 时长01:12
150次播放 时长01:10
42次播放 时长01:20
167次播放 时长01:49
80次播放 时长01:30
68次播放 时长01:11
李顺华 日照市莒县中医医院 妇科
21277阅读
A:
子宫内膜息肉可能影响自然怀孕,但多数情况可通过治疗改善。主要影响因素有息肉大小、位置、数量及是否伴随炎症。 直径小于10毫米的息肉对怀孕影响较小,可能随月经自然脱落;超过10毫米可能阻碍胚胎着床,需宫腔镜切除。 位于输卵管开口或宫颈管的息肉会直接干扰精子或胚胎运输,建议孕前手术摘除;宫底部位息肉影响相对较小。 多个息肉会改变宫腔微环境,导致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可遵医嘱使用地屈孕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等药物调节。 伴有慢性子宫内膜炎时,息肉复发率高且易引发免疫排斥反应,需联合抗生素如多西环素、甲硝唑等治疗。 备孕女性发现息肉应尽早就诊评估,术后3-6个月是理想受孕窗口期,日常避免高雌激素饮食并定期复查超声。1、息肉大小:
2、息肉位置:
3、多发息肉:
4、合并炎症:
Q: 子宫内膜息肉会自己消失吗
A:
多数情况下较小的子宫内膜息肉可能自行消失,但直径超过10毫米的息肉通常需要医疗干预。子宫内膜息肉是否消退与激素水平变化、炎症控制、息肉大小、绝经状态等因素有关。 妊娠或哺乳期雌激素下降可能使息肉萎缩,建议定期超声复查观察变化,必要时使用地屈孕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等药物调节激素。 慢性子宫内膜炎可能导致息肉持续存在,通过抗生素治疗如甲硝唑联合多西环素控制感染后,部分息肉可缩小。 直径小于5毫米的息肉自然消退概率较高,大于10毫米的息肉需考虑宫腔镜电切术或刮宫术,常伴有异常子宫出血症状。 绝经后女性未接受激素替代治疗时,随着雌激素水平降低,部分息肉可能逐渐萎缩,但仍需排除恶变风险。 建议每3-6个月复查阴道B超监测息肉变化,避免长期使用雌激素补充剂,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内分泌平衡。1、激素水平
2、炎症控制
3、息肉大小
4、绝经状态
A:
子宫内膜息肉是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物,多数情况下不严重,但可能引起异常子宫出血或不孕。严重程度与息肉大小、数量及症状有关,主要风险包括反复出血、继发感染或恶变。 雌激素水平过高是主要诱因,长期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刺激可能导致内膜增生。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患者更易发生。 主要表现为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或月经量增多,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绝经后出血。无症状息肉常在体检时偶然发现。 经阴道超声是首选检查,宫腔镜检查能明确诊断并同时取样活检。病理检查可排除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或癌变。 无症状小息肉可观察随访,有症状者需宫腔镜下切除。术后需定期复查,复发者可考虑药物抑制雌激素。 建议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内分泌紊乱,术后避免剧烈运动,出现异常阴道流血应及时复查。40岁以上患者需加强随访排除恶变可能。1、病因分析
2、典型症状
3、诊断方法
4、处理原则
Q: 子宫内膜息肉手术疼吗
A:
子宫内膜息肉手术通常不会产生剧烈疼痛,术中会使用麻醉,术后可能有轻微不适。疼痛感受主要与麻醉方式、个人耐受度、息肉大小、手术范围等因素有关。 全麻手术全程无痛感,局部麻醉可能感知轻微牵拉,术后麻醉消退后可能出现下腹隐痛。 疼痛阈值较高者可能感觉轻微不适,敏感体质者术后需短期使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或塞来昔布等镇痛药物。 直径小于1厘米的息肉切除疼痛较轻,较大息肉或广基病灶切除后可能出现较明显宫缩痛。 单纯息肉摘除疼痛较轻,合并子宫内膜刮除者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可能延长1-2天。 术后保持会阴清洁,避免剧烈运动,按医嘱服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出现持续发热或剧烈腹痛需及时复诊。1、麻醉方式
2、个人耐受度
3、息肉大小
4、手术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