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疾病百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脑梗(脑梗)

脑梗

脑梗概述

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是指脑部的动脉系统中(主要为颈内-大脑中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两个脑供血系统)的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动脉管腔狭窄、闭塞,导致该动脉供血区局部脑组织的坏死,临床上表现为偏瘫、偏身麻木、讲话不清等突然发生的局源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旧称脑血栓形成。该病为最常见的脑血管病,占脑血管病的70%,55岁以上... [详情]
  • 发病部位在哪里?头部
  • 应该挂什么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
  • 有什么典型症状?昏迷、脑疝
  • 应该做哪些检查项目呢?脑脊液检测、头部CT、脑电图(EEG)
  • 这样的病症传染吗?该病不具有传染性
  • 高发人群?所有人群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语音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相关问答

更多

凤兆海

Q: 脑梗塞初期怎么治疗

A:

脑梗塞初期可通过静脉溶栓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神经保护治疗、控制危险因素等方式治疗。脑梗塞通常由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血液高凝状态等原因引起。

1、静脉溶栓治疗

发病4.5小时内可使用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恢复血流灌注。溶栓前需排除出血风险,评估NIHSS评分,溶栓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2、抗血小板聚集

未溶栓患者发病后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或氯吡格雷片抗血小板治疗,预防血栓进展。需注意胃肠道出血等不良反应。

3、神经保护治疗

依达拉奉注射液可清除自由基,丁苯酞软胶囊能改善侧支循环,两者联合使用有助于保护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

4、控制危险因素

急性期需调控血压血糖,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稳定斑块。长期需戒烟限酒,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发病后需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期翻身拍背预防肺炎和压疮,康复期尽早开始肢体功能锻炼。

凤兆海

Q: 脑梗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A:

脑梗中医治疗方法主要有中药汤剂、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穴位贴敷。中医治疗需结合个体辨证施治,急性期建议优先配合现代医学抢救措施。

1、中药汤剂

根据证型选用补阳还五汤、天麻钩藤饮等方剂,气虚血瘀型可用黄芪、川芎等药材,肝阳上亢型常用石决明、钩藤配伍。

2、针灸疗法

选取百会、风池等穴位改善脑部循环,肢体偏瘫可配合足三里、曲池等穴位刺激,需由专业医师操作。

3、推拿按摩

针对肢体功能障碍采用滚法、揉法等手法,促进经络气血运行,需避开急性期及血压不稳定阶段。

4、穴位贴敷

将活血化瘀药物贴敷于涌泉、三阴交等穴位,辅助改善微循环,皮肤过敏者慎用。

中医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压血糖,配合肢体功能康复训练,饮食宜清淡低盐,避免情绪激动。

凤兆海

Q: 脑梗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A:

脑梗可能由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慢性病,以及心房颤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先天性血管畸形等疾病引起。

1. 高血压

长期血压控制不佳会导致脑血管内皮损伤,加速动脉硬化进程。建议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使用氨氯地平、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等降压药物。

2. 高脂血症

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易形成动脉斑块。需控制动物内脏摄入,可选用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非诺贝特等调脂药物。

3. 心房颤动

心脏不规则跳动易形成左心房血栓,血栓脱落可阻塞脑动脉。可能与风湿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有关,表现为心悸、胸闷。需使用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抗凝治疗。

4. 动脉粥样硬化

脑血管斑块破裂会诱发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常与吸烟、肥胖相关,可能出现短暂性肢体麻木。需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

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周进行有氧运动,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筛查颈动脉超声。

廖张元

Q: 急性脑梗为什么会贫血

A:

急性脑梗患者出现贫血可能与失血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因素有关。贫血会加重脑组织缺氧,需通过补铁、输血、营养支持等方式干预。

1. 失血性贫血:

脑梗患者可能因应激性溃疡或消化道出血导致失血。表现为黑便、血红蛋白下降,需使用奥美拉唑抑制胃酸,静脉补充铁剂如蔗糖铁,严重时输注浓缩红细胞。

2. 慢性病性贫血:

脑梗急性期炎症反应会抑制促红细胞生成素活性。伴随C反应蛋白升高,可皮下注射重组人促红素,配合口服叶酸片和维生素B12改善造血功能。

3. 营养不良性贫血:

吞咽障碍患者易出现铁、叶酸及维生素B12摄入不足。需通过鼻饲补充富马酸亚铁、蛋白粉等营养制剂,同时监测血清铁蛋白水平。

4. 溶血性贫血:

大面积脑梗可能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导致微血管病性溶血。表现为血红蛋白尿、胆红素升高,需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必要时使用糖皮质激素。

建议定期监测血常规指标,调整抗血小板药物剂量,吞咽困难患者早期进行营养风险评估并给予肠内营养支持。

本周疾病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