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538次播放 时长02:12
60354次播放 时长02:17
95731次播放 时长02:20
51185次播放 时长02:09
81776次播放 时长01:50
70773次播放 时长01:49
52405次播放 时长01:47
88516次播放 时长01:39
原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呼吸内科
124358阅读
A:
艾滋病患者发热可能出现体温波动,常见于机会性感染、药物反应、免疫重建综合征或疾病进展期,体温波动程度与病因直接相关。 结核病、巨细胞病毒感染等机会性感染可导致间歇热,需通过血培养、影像学明确病原体后针对性使用抗结核药或更昔洛韦等治疗。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如齐多夫定可能引起药物热,表现为用药后体温升高,调整用药方案后可缓解。 治疗初期免疫系统恢复过程中可能出现发热波动,通常伴随淋巴结肿大,需短期使用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反应。 艾滋病晚期合并淋巴瘤等恶性肿瘤时可能出现弛张热,需进行病理活检确诊后接受化疗或放疗。 建议艾滋病发热患者每日监测体温变化曲线,记录发热规律并及时向主治医生反馈,避免自行使用退热药物掩盖病情。1. 机会性感染
2. 药物不良反应
3. 免疫重建综合征
4. 疾病进展
Q: 艾滋病严重会怎么样
A:
艾滋病严重时可能引发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神经系统病变及多器官衰竭,疾病进展按免疫缺陷程度从轻度到终末期排列。 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后易发生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结核病等感染,需使用复方磺胺甲噁唑、异烟肼等药物控制,同时进行抗病毒治疗。 HIV相关淋巴瘤和卡波西肉瘤概率显著增加,可能与EB病毒、HHV-8病毒感染有关,表现为皮肤紫红色结节或淋巴结肿大,需联合化疗与抗病毒治疗。 HIV脑病和周围神经病变可能导致痴呆、肢体麻木,与病毒直接侵袭神经细胞有关,需使用齐多夫定等具有中枢穿透性的抗病毒药物。 晚期可出现肝肾功能衰竭、恶病质综合征,需营养支持与对症治疗,严重时需器官功能替代治疗。 艾滋病患者应定期监测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保持均衡饮食并避免生食,所有治疗须在传染病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1、机会性感染
2、恶性肿瘤
3、神经病变
4、多器官衰竭
Q: 艾滋病的临床表现
A:
艾滋病临床表现包括持续性发热、慢性腹泻、体重骤减、反复感染等,疾病进展可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三个阶段。 感染HIV后2-4周可能出现流感样症状,表现为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皮疹等,症状持续1-3周自行缓解。 此期可持续数年,患者无明显症状但病毒持续复制,CD4+T淋巴细胞逐渐下降,可能出现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 CD4+T细胞计数低于200个/μL时进入此期,典型表现为机会性感染(如肺孢子菌肺炎、结核病)和恶性肿瘤(如卡波西肉瘤)。 约30%-70%患者出现HIV相关神经认知障碍,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严重者可发展为艾滋病痴呆综合征。 艾滋病患者需定期监测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营养,严格遵医嘱进行抗病毒治疗。1、急性期:
2、无症状期:
3、艾滋病期:
4、神经系统表现:
Q: 艾滋病晚期怎么传染
A:
艾滋病晚期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垂直传播以及共用注射器传播。病毒载量高时传染性显著增强,需严格防范体液接触。 晚期患者血液中HIV病毒含量极高,输入被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未消毒医疗器械均可导致感染。接触开放性伤口时需佩戴防护手套。 无保护性行为中精液或阴道分泌物含大量病毒,肛交传播风险最高。晚期患者即使接受抗病毒治疗,仍可能通过性行为传染他人。 妊娠期经胎盘、分娩时经产道或哺乳期通过乳汁均可垂直传播。未干预情况下晚期孕妇传播概率超过30%,需全程阻断治疗。 静脉吸毒者共用针具会使病毒直接入血,晚期患者单次暴露传染概率接近3%。医疗场所重复使用针头也存在风险。 避免接触患者血液和体液,发生高危暴露后72小时内可使用阻断药物。晚期患者应单独使用生活用品并做好医疗废弃物处理。1、血液传播
2、性接触传播
3、母婴传播
4、共用注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