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腔隙性脑梗死是什么意思
脑干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发生在脑干区域的微小动脉闭塞导致的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
1、发病机制
脑干穿支动脉因长期高血压或动脉硬化发生脂质透明变性,导致直径100-400微米的小动脉闭塞。这些终末动脉缺乏侧支循环,闭塞后其供血区脑组织发生直径3-15毫米的楔形软化灶,病理学上称为腔隙灶。常见于脑桥基底部、中脑及延髓等脑干核心区域。
2、临床表现
典型表现为纯运动性轻偏瘫、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或共济失调性轻偏瘫。由于脑干神经核团密集,可能出现复视、吞咽困难等颅神经症状。症状常突然发生但程度较轻,多数患者意识清醒,约20%病例可无明显临床症状。
3、影像学特征
头颅MRI检查是确诊金标准,T2加权像可见脑干部位点状高信号,DWI序列在急性期显示明显弥散受限。CT检出率较低,仅能发现较大腔隙灶。需注意与脑干小出血灶、脱髓鞘病变等鉴别。
4、危险因素
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是主要病因,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可加速小动脉病变。部分患者存在纤维蛋白原增高、血小板聚集功能亢进等血液流变学异常。年龄增长与脑白质疏松程度也是相关因素。
5、治疗原则
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等抗血小板药物,配合依达拉奉注射液神经保护。控制血压需避免过度降压,维持收缩压在140-160mmHg。恢复期重点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平衡康复等针对性锻炼。
患者应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每日监测血压并控制在合理范围,低盐低脂饮食,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定期复查血脂血糖,避免突然体位改变诱发直立性低血压。出现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需及时就诊,警惕进展为多发性腔隙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