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区别
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区别在于起病速度、病程长短和病理变化。急性肾小球肾炎起病急骤,病程较短,通常与感染有关;慢性肾小球肾炎起病隐匿,病程较长,多伴随肾功能进行性减退。
急性肾小球肾炎多见于链球菌感染后,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症状通常在数周内达到高峰,多数患者可完全康复。病理变化以毛细血管内增生为主,肾小球内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治疗以控制感染、降压利尿为主,常用药物包括呋塞米片、氨氯地平片等,严重时需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片。
慢性肾小球肾炎起病隐匿,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微量蛋白尿或血尿,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出现水肿、高血压和肾功能异常。病理类型多样,包括系膜增生性、膜性肾病等,肾小球硬化是其特征性改变。治疗需长期控制血压和蛋白尿,常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片,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如缬沙坦胶囊,终末期需肾脏替代治疗。
日常需限制钠盐摄入,每日控制在3克以内,避免高蛋白饮食加重肾脏负担。定期监测血压和尿常规,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慢性期可适度运动但避免劳累。出现水肿时记录每日尿量和体重变化,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