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肾炎病理特点有哪些

2025-09-03 08:32:15

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特点主要包括肾小球细胞增生、基底膜增厚、免疫复合物沉积、炎性细胞浸润和肾小球硬化。肾小球肾炎可分为急性、急进性、慢性和隐匿性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病理特点有所不同。肾小球肾炎可能与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等因素有关,患者可能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等症状。

1、肾小球细胞增生

肾小球细胞增生是肾小球肾炎的常见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系膜细胞、内皮细胞或上皮细胞增生。系膜细胞增生可导致系膜区增宽,内皮细胞增生可能导致毛细血管腔狭窄,上皮细胞增生可能形成新月体。增生程度与疾病活动性和严重程度相关,轻度增生可能仅表现为系膜区轻度增宽,重度增生可能导致肾小球结构破坏。肾小球细胞增生通常与免疫复合物沉积、补体激活等机制有关。

2、基底膜增厚

基底膜增厚是肾小球肾炎的重要病理特征,在光镜下表现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增厚。电镜下可见基底膜内皮下、上皮下或膜内有电子致密物沉积,免疫荧光检查可见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沿基底膜呈线状或颗粒状沉积。基底膜增厚可能导致滤过屏障功能障碍,引起蛋白尿。糖尿病肾病、膜性肾病等疾病均可出现基底膜增厚的病理改变。

3、免疫复合物沉积

免疫复合物沉积是多数肾小球肾炎的共同病理特点,沉积部位可在系膜区、内皮下、上皮下或基底膜内。免疫荧光检查可见IgG、IgM、IgA等免疫球蛋白和C3补体沉积,形成颗粒状、线状或团块状荧光。免疫复合物可通过激活补体、吸引炎性细胞等机制导致肾小球损伤。不同类型的肾小球肾炎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分布和组成有所不同,对疾病诊断有重要价值。

4、炎性细胞浸润

炎性细胞浸润是肾小球肾炎活动期的典型表现,浸润的细胞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这些炎性细胞可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导致肾小球结构破坏和功能障碍。急性肾小球肾炎炎性细胞浸润较为明显,慢性肾小球肾炎炎性细胞浸润相对较少。炎性细胞浸润程度与疾病活动性相关,是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和治果的重要指标。

5、肾小球硬化

肾小球硬化是肾小球肾炎的终末期病理改变,表现为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塌陷、系膜基质增多、肾小球纤维化。硬化肾小球失去滤过功能,导致肾功能进行性下降。肾小球硬化通常是长期慢性炎症或反复急性发作的结果,是不可逆的病理改变。延缓肾小球硬化进展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重要目标,控制血压、减少蛋白尿等措施有助于保护残余肾功能。

肾小球肾炎患者应注意低盐、优质低蛋白饮食,避免高嘌呤食物,控制水分摄入。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定期监测血压、尿常规和肾功能,遵医嘱使用药物。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预防感染。出现水肿时应抬高下肢,穿着宽松衣物。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有助于延缓疾病进展。若出现明显水肿、少尿、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健康诊疗 最新动态
查看全部»

问答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