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家庭医生难聚人气 健康档案多成“死档”

作为最早在全国提出“家庭医生”概念并推广“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城市,北京从2010年起在东、西城试点,2011年起在全市推广“家庭医生”式服务。六年的时间过去了,家庭医生签约率虽然报表上达到了33%,甚至超过国家卫计委提出的2017年覆盖率达到30%的要求,但是实际上,当下不少社区居民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签约”,致使很多“健康档案”随着居民的搬迁或者医生的调离成了“死档”,这与当初这项工作“充分告知、自愿签约、自由选择、规范服务”的顶层设计多少有些“走偏”。
调查
居民“被签约” 健康档案成“死档”
按照卫计部门的制度安排,2011年全市试点、推广的“家庭医生式”服务,即以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为核心,在充分告知、自愿签约、自由选择、规范服务的原则下与服务家庭签订协议,与居民建立稳定的服务关系,为居民提供主动、连续、综合的健康责任制管理服务。
稍一琢磨不难看出,这项“顶层设计”突出了两个重要含义:一是在居民与家庭医生的签约问题上,突出了居民的“知情权”;二是在所谓“家庭医生”的服务上,突出了“主动”“连续”“综合”的要求。
在居民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强制“绑定式”签约,已成为当下很多社区的做法。在实际操作中,居民与家庭医生签约其实是与就诊建档绑定的:第一次来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开药的居民,会建一个健康档案,这个档案里就包含家庭医生服务,二者就这样挂上了钩。也就是说,凡是前来就诊的居民,均被视为签约家庭医生服务的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