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制药新政落地:催生1500亿CRO市场

21
世纪经济报道
4
月
1
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关于落实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
>
的有关事项(征求意见稿)》,这标志着一致性评价工作将全面展开。此次公布的
292
个基药品种,涉及上万个批文。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将对三个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制药行业、
CRO
和药用辅料。其中,制药行业格局将发生重要变化,大量低端仿制的药品和企业将被淘汰出局,行业集中度有望大幅提升。
在此前临床试验核查中,
CFDA
公布了一大批
CRO
企业数据造假的信息,不过,在国信证券看来,随着
CRO
行业负面影响消除,管理规范的企业的业务逐渐恢复,承接一致性评价业务订单,未来其业务量将明显上升。
“CRO
行业受益于一致性评价工作的开展,业务量大幅增长。主要包括临床前的药学评价服务和临床
BE
试验服务两类。
”
按照国务院一致性评价意见的规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2012
年版)中
2007
年
10
月
1
日前批准上市的化学药品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应在
2018
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评价。根据中检院的统计,这其中共涉及
300
个品种,
17897
个批准文号,
1883
家药企。再加
“
化学药品新注册分类实施前批准上市的其他仿制药,为此,国信证券估计此次一致性评价涉及的文号过
3
万个。
”
假设药学评价按上限
200
万元计算,
BE
评价均价按
300
万元计算,因此单个仿制药制剂完成评价的均价为
500
万元,则一致性评价的理论市场规模约
3
万
×500
万元
=1500
亿元。考虑到很多品种会主动放弃评价、豁免
BE
,及药学评价成本波动范围较大,实际可能达不到该规模。
“
国信证券表示。
国金证券同样看好
CRO
行业的发展,并指出,未来五年行业仍将保持快速发展,更多的
CRO
企业将进入二级市场,在资本的助力下,行业即将进入密集并购整合期,而且
CRO
行业突破性的进展在于,不但掌握研发端,还能掌握销售端,届时行业将突破人均单产的限制,分享新药上市后的巨大收益。
目前很多
CRO
企业承接企业一致性评价药学研究的业务订单,如药明康德、华威医药、尚华医药、泰格医药等。
尽管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有助于医药质量的提升及利好
CRO
行业发展,但多位药企负责人亦提出了对药价上涨的担忧。
一位不愿具名的上市药企董事长向
21
世纪经济报道表示:
”
一致性评价的价格将在
500
万以上,再加上前期基础研究的成本,一个产品没有
800
万左右是出不来的;未来,企业进行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不仅需要做
BE
、
TE
、体外溶出度试验,还要进行文号注册补充申请审批,这两方面都会增加成本,可能导致价格上涨。而在招标方面,价格上涨会导致仿制药相比原研药的比较优势降低,不容易中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