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称王 药企裁员...2021这些医药政策仍需留意!

11月5日,国家组织冠脉支架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公示。8家企业的10个产品拟中选。中选企业包括山东吉威、易生科技、微创医疗、乐普医疗、美敦力、深圳金瑞凯利、波士顿科学、万瑞飞鸿。冠脉支架均价从约1.3万元降至约700元,相比2019年,平均降幅93%,按意向采购量计算,预计节约109亿元。由于报价低于市场预期,微创、乐普等股价出现波动。
而据新浪医药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受首批耗材集采影响,美敦力拟裁员200人,主要以后勤和支持部门为主;雅培支架部门优化约80%,名单已出;波士顿科学冠脉支架部分集体降薪降职一级。
第一批冠脉支架国采结束不久,第二批高值耗材国采文件也紧随其后。11月24日,一份关于第二批高值耗材集采红头文件在圈内流传,文件显示,本次第二批集中采购数据快速采集涉及6大类:人工髋关节、人工膝关节、除颤器、封堵器、骨科材料、吻合器六种高值耗材。
不久后,12月18日四川省发布通知,公布第二批高值耗材国采涉及产品在四川申报企业名单,并要求美敦力、强生、雅培、微创、威高等258家企业在12月27日前,完成相关产品的基础信息填报及匹配工作,涉及医保编码等关键内容。
同冠脉支架一样,骨科耗材也是临床用量大、价格相对高昂的医用耗材。我国骨科耗材市场主要由强生、美敦力等国外厂家主导,国产品牌并不突出。全国集采将加速市场格局变化,国产骨科耗材品牌市占率有望提升。预计耗材企业裁员、优化部门结构等也会是常态化。
医保目录:凡进必谈,为创新药开通绿色通道
在探索医保付费改革过程中,除了DRG付费,我国还制定了更符合国情的按病种分值付费(DIP)方法。10月19日,国家医保局印发《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试点工作方案》,明确以地级市统筹区为单位开展试点工作,用1-2年的时间,将统筹地区医保总额预算与点数法相结合,实现住院以按病种分值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支付方式,到2021年年底前,全部试点地区进入实际付费阶段。
11月3日,国家医保局印发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试点城市名单。最终27个省71个城市入选。11月20日,国家医保局下发《关于印发国家医疗保障按病种分值付费(DIP)技术规范和DIP病种目录库(1.0版)的通知》。此次DIP技术规范与目录库的出台,为试点城市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指导与支撑。12月14日,国家医保局发布2021年DRG付费国家试点专家固定联系分组名单,要求各试点城市加强与专家的沟通联系...
DIP基于全样本数据的诊断+操作自动分组,其脱胎于DRGs,管理起来更简单,是适合我国大部分地区国情的支付方式。DIP落地后将倒逼医院合理利用医疗资源,限制过度医疗,是医保进一步探索多元化的医保结算方式,对医药行业影响深远。2021年,在医保支付改革浪潮中,DRG和DIP将会并行发展。
互联网医疗:医保进入,“医+药”深化融合
2020年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互联网医疗政策有了一系列突破。“互联网+医、药、险”生态系统尝试探索,“互联网+”医保支付政策逐步落地。
2020年1月22日,医保局制定的《零售药店医疗保障定点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患者网上购药有望获得医保支付;2020年2月25日,医保局正式发布《关于全面推广应用医保电子凭证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推广应用医保电子凭证。互联网售药在线上支付和异地结算这两个关键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将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呼声已久。今年互联网医疗开启破冰之旅。2020年3月,国家医保局和卫健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鼓励定点医药机构提供“不见面”购药服务;7月15日,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3部门联合发文也提到,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规范推广慢性病互联网复诊、远程医疗、互联网健康咨询等模式;探索多点执业、鼓励在线购药等。
11月2日,国家医保局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工作的指导意见,更是将线上医疗服务医保支付推向实操阶段。另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于4月份也曾发布《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 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由国家发改委牵头,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将首诊纳入互联网医疗、医保,一时间引起了业内广泛关注。
11月12日,根据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对《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作了修改并再次公开征求意见,从药品网络销售者、销售范围、销售处方药条件和销售者义务等方面明晰了网售处方药的监管细则。网售处方药有望有条件地放开......
走过2020,在线问诊、网上购药、医保线上支付等互联网医疗各业务环节深化融合,进入形成闭环的关键发展阶段。迈入2021,互联网医疗在接下来的发展依然备受关注。在各方政策利好下,处方药外流+慢性病的潜在市场空间极大,有望率先打通“医+药”生态闭环。顺势而为,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等龙头企业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