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头条资讯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和肿瘤赛跑 中国新医药的创新速度

健康科普君 发布时间:2019-02-14 13:46 2717次浏览
关键词:

肿瘤,是人类最可怕的杀手。无论是对于普通老百姓还是医生来说,肿瘤都是一个讳莫如深,难以解决的世纪难题。在悉达多·穆克吉的《众病之王:癌症传》中,把人类对抗这个古老病魔的历史写得波澜壮阔,惊心动魄,他是如此描述肿瘤的:“一种古老而神秘的疾病,一篇永不服输的战斗檄文,一场你我无法选择的斗争。”

在人类的抗癌史上,人们对肿瘤的治疗手段在不断的进步,对肿瘤的认知也在不断提高。从最初的手术切除,发展到第二阶段的放化疗,再到现在的靶向药物和免疫疗法,肿瘤的治疗方式在不断进步,肿瘤患者的生存率也在提升。虽然,我们离最终攻克肿瘤还有很远,但是相信技术的进步,会让我们离这个里程碑越来越近。动脉新医药公众号(biobeat1)希望能够用我们的文字,记录创新药、创新治疗、生物领域的发展,为行业的进步,为各种疾病的治愈做出自己的贡献。

虽然已经是1月,但是北京的艳阳照在苏南(化名)的身上,已经有了初春的感觉。在车上,苏南的母亲在整理病历、处方等资料,看看还有没有什么缺失。车停到了一家位于航天桥的药房附近,一个小时之后,苏南和母亲完成了下一个月的免费赠药领取手续走了出来。

她们手上的药品名字是盐酸埃克替尼片,商品名为凯美纳。这是贝达药业于2011年上市的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激酶为靶标的靶向抗癌药,第一个适应症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药盒的左下方印刷有红色的“后续免费用药专供”字样,这是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和贝达药业为肺癌患者推出的免费用药活动。项目规定6个月购买埃克替尼满26盒,同时满足肿瘤无耐药、无进展等条件后,就可以申请后续的免费用药。从苏南母亲拿到肺癌复发的诊断报告开始,目前已经吃了两年的埃克替尼,其中一年半为免费用药。

苏南的母亲是在2010年的时候,确诊为右下肺中分化腺癌IV期的。“那是一个普通的夏日,平时身体健康的母亲晚上突然觉得胸口痛,第二天我们兄妹两人赶紧送去医院检查,最后CT结果显示极有可能是中晚期肺癌。”苏南回忆起当时母亲刚患病的时候,心情很平静。“可当时完全不是这样,兄妹两人抱头痛哭,感觉天都要塌了。晚期肺癌在我们的心目中,是无法治疗的绝症。”

虽然在2010年,进口靶向药阿斯利康EGFR激酶抑制剂(TKI)吉非替尼(易瑞沙)已经在国内上市,但是极其昂贵的价格并不是大多数患者治疗的第一选择,单月药费接近2万,普通家庭无法承受。

苏南也同样因为费用的原因,首先为母亲选择了手术治疗的方案,配合化疗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治疗。手术完成后,苏南母亲的状态非常不错,时常和朋友各地旅行散心,也忘记了曾经患过肿瘤这回事。

ICOGEN Ⅲ期临床试验

埃克替尼的临床试验选择阳性药物吉非替尼作为对照研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决定。在取得Ⅲ期临床试验阳性结果之后,也奠定了这个产品上市以后,在中国临床使用的证据基础。因为在肺癌患者中,中国患者的EGFR突变比例非常高,达到了50%,要远远高于欧美地区。

EGFR高表达、突变的病人对大分子、PD-1药物的效果不好,所以小分子药物是治疗和延续生命的重要选择。中国专家在这个领域创造了很多能够把中国的创新药物推向全球的机会。

所以埃克替尼的研究,开创了中国专家用中国自己的创新药,和国外药物做头对头研究的第一例。

埃克替尼的上市创造了几个第一:全球第一个激酶抑制剂(TKI)互为对照的注册Ⅲ期临床试验;亚洲第一个激酶抑制剂(TKI)靶向抗癌药;中国第一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抗癌药;在中国第一次采用进口专利药做头对头双盲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埃克替尼在中国以及全世界肿瘤界获得非常大的关注,不仅在疗效上做到了Me-too,还在不良反应上做到了Me-better。

在吉非替尼上市三年后的2014年,由解放军八一医院的秦叔逵教授与复旦大学肿瘤医院李进教授领衔临床试验,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家1.1类新药阿帕替尼(艾坦)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正式在中国上市。

阿帕替尼是全球首个获批用于治疗晚期胃癌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其机制主要是通过高度选择性地抑制VEGFR-2酪氨酸激酶的活性,阻断VEGF与其受体结合后的信号转导通路,从而强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发挥抗肿瘤作用。

制约我国创新药发展的主要瓶颈有两个方面。在研发方面,源头创新少,企业规模小,研发资金的不足和高端人才的缺乏使得我们的研发成果稀缺,在研项目也扎堆在一些主要靶点上。在审批方面,上市审批时间长,国产创新药审批慢于进口药。

中国的创新药在之前很难被国际接受,即使中国在进入ICH之后也是同样的情况。2007年-2015年间,中国首发上市的19个1.1类新药,没有一个在ICH成员国中上市,只有一款药列入Citeline年度新药目录,就是埃克替尼。我们希望后续的中国创新药,能够在研发领域被国际所认可,不管是Me-too还是Me-better,被认可首先是最重要的。

默沙东公司的Keytruda在中国市场从审批到上市的速度在加快,另一方面药品的市场推广速度也堪称完美。从药品审批完成到商业上市,从商业上市到快速铺货,以及病人快速使用这款药品,环环相扣。

另一方面,市场需求、技术进步、人才积累、政策和资本支持造就了国产创新药发展的基础,创新药将是未来医疗领域非常大的投资机会。在贝达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了资本对其前期研发、临床试验中的帮助非常大,离开资本,研发成果无法转化为市场。

根据动脉网的数据统计,在企业投融资数据方面,免疫治疗和抗体/靶向药物两个领域的企业融资在近几年大幅度上升。二者在过去几年的发展中都走出了标准的指数增长曲线。尤其是在2018年,免疫治疗行业融资总额增长84.8%,抗体/靶向药物则是121.1%。二者都是近几年新医药领域的焦点内容。

在目前的全球十大畅销药中,8种为大分子生物药,这8个大分子生物药中又有6个单抗药。生物药的研发技术难度大,价格昂贵,前期研发和临床试验需要大量资金支持。

国内有将近20家上市公司正在研发生物创新药,国内产品临床申报数量前三甲分别是恒瑞医药、复星医药和海正药业,信达生物和康宁杰瑞的管线数量也超过了10个,这块市场在未来三年里会逐渐爆发。预计每年将会出现4-6个生物创新药,出现1至2个的First-in-Class原创新药。

以PD-1、PD-L1、EGFR等为靶点的靶向药物层出不穷,而CAR-T疗法的逐渐成熟和广泛运用更是直接将免疫治疗推到了舞台中央。即使目前这两个细分领域已经吸引了业内大量的目光,但是这两个细分领域的发展空间仍然非常充足。因此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免疫治疗和抗体/靶向药物仍会是新医药领域讨论的重中之重。

在医疗创新时代,动脉网花了近五年的时间,与数千位致力于全球医疗创新的同行们成为了朋友,有数十万的医疗创新从业者通过动脉网了解国内外的发展动态。动脉网很幸运,在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人,做了合适的事情。

而今天,随着中国一系列新药政策的推出、海内外资本的涌入、人才的大批回归,生物领域、创新药研发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

在这个产业创新的时候,动脉网亦想通过我们的数据、信息、案例和报告,覆盖这个目前最具活力的领域。

相关推荐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