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语音答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2型糖尿病并发症

发布时间:2019-12-3058139次收听

语音内容:

糖尿病并发症可分为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两类,比如有酮症酸中毒、昏迷、感染、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眼部病变、糖尿病足等。

一、急性并发症: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2、感染。

二、慢性并发症

1、大血管病变:大、中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侵犯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和肢体外周动脉等,引起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肾动脉硬化、肢体动脉硬化等。严重供血不足可导致肢体坏疽。

2、微血管病变:微血管是指毛细血管和微血管网,微血管病变主要表现在视网膜、肾、神经、心肌组织,其中尤以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最重要。

3、神经病变:临床上先出现肢端感觉异常,有时伴痛觉过敏。随后有肢痛,呈隐痛、刺痛或烧灼样痛,夜间及寒冷季节加重。后期可有运动神经受累,出现肌张力减弱,肌力减弱以至肌萎缩和瘫痪。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也较常见,表现为瞳孔改变、排汗异常、胃排空延迟、腹泻(饭后或午夜)、便秘等胃肠功能失调。体位性低血压、持续性心动过速、心搏间距延长等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失常,以及残尿量增加、尿失禁、尿潴留、逆向射精、阳痿等。

4、眼的其他改变:除视网膜病变外,糖尿病还可以引起黄斑病、白内障、青光眼、屈光改变、虹膜睫状体病变等。

5、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因神经末梢病变,下肢动脉供血不足以及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足部疼痛、皮肤深度溃疡、肢端坏疽等病变,统称糖尿病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相关推荐

02:38
二型糖尿病只要把血糖降下来就好了吗
2型糖尿病并不是只要把血糖降下来就可以,因为临床上2型糖尿病患者不仅仅只是表现为单纯的血糖升高,还伴有许多其他异常表现,如体重升高、血糖异常、血脂异常、血压异常等表现。随疾病进展,在上述多重不良因素的作用下,糖尿病患者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是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导致糖尿病死亡最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抑制心血管疾病的进展。是治疗2型糖尿病以及延长患者寿命的重要方法。现在国际上已经开始推荐合并多重冠心病风险的糖尿病患者加用恩格列净类治疗,从而可以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及心血管死亡的风险。
02:36
二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用什么药好
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可以应用恩格列净。糖尿病患者除了需要控制血糖外,还需对其常见的心血管病进行干预,这一类药物除了具有良好的控制血糖的作用外,还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糖尿病状态下,长期过高的血糖水平易引发血管慢性炎性反应以及过度的氧化应激,并且能通过多个通路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恩格列净对上述血管因素的良性影响是其血管保护作用的药理学机制。对于临床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已经合并心血管病的患者,早期应用恩格列净进行降糖,对患者的长期获益十分显著,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遗传因素,与1型糖尿病一样,2型糖尿病有较为明显的家族史。其中某些致病的基因已被确定,有些尚处于研究阶段。环境因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肥胖、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不足及增龄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因素也会增加患病风险。年龄因素,大多数2型糖尿病于30岁以后发病。在半数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发病时年龄为55岁以上。种族因素,与白种人及亚洲人比较,2型糖尿病更容易在土著美洲人、非洲--美洲人及西班牙人群中发生。生活方式,摄入高热量及结构不合理膳食会导致肥胖,随着体重的增加及缺乏体育运动,胰岛素抵抗会进行性加重,进而导致胰岛素分泌缺陷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
语音时长 01:09

2021-04-19

80004次收听

2型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什么
2型糖尿病典型症状俗称“三多一少”,既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或短期内体重减轻。但很多早期患者常常没有任何症状或症状较轻,因早期症状不明显,有的人直至出现慢性并发症或在常规体检中,才发现该病,随着疾病进展,血糖水平逐渐升高,患者会出现典型高血糖症状,“三多一少”,吃得多,喝得多,排多的,同时体重减轻。因为代谢异常,很多患者会感到乏力,易疲劳。一些患者因口干,消瘦,乏力去就诊,如果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症状,建议监测血糖,并到相关科室就诊。
语音时长 01:04

2021-04-19

76793次收听

2型糖尿病吃啥药最好
2型糖尿病往往可以口服药物控制,口服药物分为很多种类型,比如磺脲类、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以及胰岛素治疗。所以不同类型的2型糖尿病用药是不一样的。对于肥胖型的可以选择二甲双胍,对于消瘦型的可以用磺脲类药物,对于餐后血糖高的可以选择α-糖苷酶抑制剂,所以2型糖尿病没有最好的药物,只要对于患者有效的药物都称之为最好的药物。每个药物的用药原则不一样,对于患者的耐受程度、对于患者的适应程度都是不一样的,患者在选择药物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比如有没有靶器官损害、有没有并发症发生、有没有过敏体质等,选择最适合患者的药物,这样才称之为最好的药物。患者在得到药物以后必须规律用药,同时改善自身的不良生活方式,自身要监测血糖变化,根据血糖变化值调整药物剂量、剂型,控制好血糖。
语音时长 01:18

2021-04-19

99690次收听

2型糖尿病严重并发症
1.神经病变:多见周围神经病变,早期以感觉障碍为主,呈对称性小腿或下肢疼痛。以后累及运动神经,肌张力常降低。早期腱反射亢进,晚期减低而消失。植物神经累及后可有泌汗异常、体位性低血压、尿潴留、顽固性腹泻、瞳孔异常改变等。2.眼部病变:白内障、视网膜病变。早期毛细血管扩张形成微血管瘤,晚期呈增生性病变,严重者可致失明。3.肾脏病变:包括肾小球硬化症、肾动脉硬化及肾盂肾炎。前者主要表现为间歇蛋白尿、浮肿,晚期出现高血压、肾功能不全。严重反复感染时可出现高热、腰痛、血尿等肾乳头坏死症状。4.心血管病变:包括心肌病变、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管意外。下肢闭塞性脉管炎可致间歇性跛行及下肢疼痛、坏疽。部分患者可并发无痛性心肌梗塞、心律紊乱及心原性休克而猝死。
语音时长 01:29

2021-04-19

80353次收听

2型糖尿病需要多长时间能治愈好
2型糖尿病需要多久能治愈好,这个答案不是唯一的,它是多方面的因素来决定的,2型糖尿病是种难缠的疾病,发现的早治疗的及时再加上平时的护理到位,身体肯定要恢复快的多,那到底2型糖尿病能治愈吗?下面我们就来讲一下。
2型糖尿病护理措施是什么
2型糖尿病的护理措施有饮食指导、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运动治疗、心理护理。
2型糖尿病该如何去预防
2型糖尿病该如何去预防?2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百分之九十以上。目前2型糖尿病的并发症已经相当普遍,它已经引起我们社会各界的关注了。专家表示:对于这个可以引发可怕并发症的疾病我们要提早预防才是关键。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2型糖尿病该如何去预防。
2型糖尿病的表现简介
2型糖尿病的表现简介都有哪些?很多病人都是只知道其中的一两点,2型糖尿病患者在早期的症状并不是很明显,都是简单的一些特征,比如身体没有力气、口渴,这些会让我们以为身体只是普通的口渴,等严重的时候就往往会引发并发症了,下面我们就简单的介绍一下2型糖尿病的一些表现。
2型糖尿病的诱发因素有哪些
2型糖尿病和日常饮食、运动性因素有关,若体重过于肥胖,可造成糖尿病复发,可选择药物性治疗。
2型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哪些
2型糖尿病的并发症有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视网膜病、糖尿病肾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神经病变、感染、糖尿病足。急性并发、症主要是酮症酸中毒,是胰岛素严重缺乏引起高血糖危像。慢性并发症主要有:糖尿病视网膜病:病史超过15年的患者发生率高达78%,是最常见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失明。糖尿病肾病:高血糖可破坏肾脏中的小血管,患者出现泡沫尿、腿部或全身肿胀等症状。动脉粥样硬化:可引发冠心病、高血压等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肢端麻木、针刺感、烧灼感、感觉减退等。糖尿病皮肤病变:皮肤岀现大疱、暗红色小丘疹、卵圆形斑块等。感染:如皮肤黏膜感染、膀胱灾、肾盂肾炎、结核病等,糖尿病患者发生感染的概率远高于正常人群,且易反复,经久不愈。糖尿病足:患者足部的感觉减退,受伤时难以察觉,小的划伤和水疱也可能导致溃疡、感染、坏死,重者出现坏疽。
语音时长 01:39

2020-01-14

63783次收听

02:30
空腹血糖受损是什么意思
空腹血糖受损是指空腹血糖超过了正常范围六点一毫摩尔每升,同时又在糖尿病诊断范围七毫摩尔每升以内的状态。空腹血糖受损没有任何症状,只有经过体检或是医院的检查才能发现,因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大大增加。空腹血糖受损往往是因为基础胰岛素的能力下降引起血糖代谢所导致的,将来发展成为典型的二型糖尿病的风险远远超过正常人。如果有二型糖尿病的家族史,合并肥胖、高血压等类似疾病的人群,要及早干预生活方式,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对于预防发展成为二型糖尿病是非常重要的。
03:00
二型糖尿病能治好吗
二型糖尿病目前是一种无法根治的长期的代谢性疾病。对于肥胖二型糖尿病患者,通过代谢病手术的治疗可以达到血糖完全的缓解,国内把BMI大于28以上的肥胖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手术的人群,但代谢病手术是有创伤的治疗方法。对于早期诊断的二型糖尿病患者,经过短期的胰岛素强化治疗,也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临床的明显的缓解,如果没有进行生活方式的长期的良好的饮食生活方式的管理,血糖依然会升高。关键在于是否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01:51
什么是二型糖尿病
临床上二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人数90%以上,以成人为主,与一型糖尿病不同的是,并不是胰岛素减少,而是胰岛素利用率不够,甚至有时候伴有胰岛素抵抗,所以治疗手段也不相同,需要患者去医院做鉴别诊断后,再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