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传染源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以密切接触、飞沫和粪口传播为主。预防需隔离传染源、加强手卫生、做好环境消毒。
1. 传染源具体分析
患者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疱疹液、唾液、粪便中均含大量病毒。隐性感染者虽无症状,仍可通过分泌物排毒。病毒携带者多见于成人,可能长期携带病毒而不发病。家庭聚集性感染中,成人携带者常成为儿童感染的源头。
2. 主要传播途径详解
密切接触传播最常见,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玩具、毛巾等物品后,经眼结膜、鼻黏膜或口腔黏膜感染。飞沫传播发生在患者咳嗽、打喷嚏时,2米内易感者可能吸入带病毒飞沫。粪口传播通过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源实现,幼儿园共用马桶是高风险场景。
3. 有效阻断传播的方法
患者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后7天,衣物需煮沸消毒20分钟。正确洗手需执行六步法,使用含氯消毒剂处理患儿分泌物。环境消毒重点包括门把手、玩具等高频接触物,500mg/L含氯消毒液每日擦拭2次。接种EV71疫苗可预防重症,建议6月龄-5岁儿童接种2剂次。
手足口病防控需要切断三条传播链,特别要注意无症状携带者的潜在风险。流行季节避免带儿童去人群密集场所,托幼机构执行晨检制度。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柯萨奇病毒A16型和EV71型是主要致病血清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