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牙周炎和慢性牙龈炎的区别有哪些?

慢性牙周炎和慢性牙龈炎的主要区别在于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前者累及牙周支持组织(如牙槽骨),后者仅局限于牙龈边缘。关键差异包括炎症深度、组织破坏程度及治疗复杂性。
1. 病变范围差异
慢性牙龈炎病变局限于牙龈组织,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但无牙槽骨吸收。慢性牙周炎则已扩散至牙周膜、牙槽骨,导致牙龈退缩、牙周袋形成和牙齿松动。X光检查可明确牙槽骨高度变化。
2. 症状严重程度对比
牙龈炎患者常见刷牙出血、口臭,疼痛较轻且可逆。牙周炎伴随持续性口臭、牙齿敏感、咀嚼无力,晚期出现牙齿移位或脱落。探诊出血量更大,牙周袋深度超过3mm。
3. 病因与风险因素
两者均与菌斑堆积相关,但牙周炎存在更多促进因素:长期未经治疗的牙龈炎、吸烟、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会加速牙槽骨破坏。遗传性胶原代谢异常也可能加重牙周组织损伤。
4. 治疗方式区别
牙龈炎通过基础治疗可痊愈:
- 专业洁治去除菌斑牙石
- 巴氏刷牙法配合牙线使用
- 氯己定含漱液控制炎症
牙周炎需综合干预:
- 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
- 牙周翻瓣手术修复骨缺损
- 必要时使用多西环素凝胶等局部缓释药物
5. 预后与维护需求
牙龈炎治疗后牙龈可完全恢复,日常维护即可预防复发。牙周炎患者需终身进行牙周支持治疗,每3-6个月复查,种植体患者更需严格控制菌斑。
早期鉴别两种疾病对预后至关重要。发现牙龈出血超过两周或牙齿松动,应立即进行牙周探诊和影像学评估。坚持使用牙缝刷清洁邻面,每年至少一次专业洁治,可降低病变升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