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做什么检查

乙肝病毒携带者需定期进行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定量、肝脏超声等检查,监测病毒活动及肝脏健康状况。关键检查包括病毒载量评估、肝纤维化筛查和肝癌标志物检测。
1. 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
通过PCR技术精确测量血液中乙肝病毒含量,判断病毒复制活跃程度。高病毒载量(>2000 IU/mL)提示传染性强,需考虑抗病毒治疗。每3-6个月检测一次,治疗期间需加密监测。
2. 肝功能检查
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总胆红素评估胆汁排泄功能。ALT持续超过正常值2倍,结合病毒载量可启动抗病毒治疗。建议每3个月检测,异常时每月复查。
3. 肝脏超声检查
无创筛查肝硬化和肝癌的重要手段。典型表现为肝实质回声增粗、门静脉增宽。发现肝内低回声结节需进一步做增强CT或MRI。40岁以上携带者建议每6个月检查,肝硬化患者缩短至3个月。
4. 肝纤维化评估
采用FibroScan检测肝脏硬度值,替代传统肝穿刺活检。硬度值≥7.4kPa提示明显纤维化,≥10.6kPa考虑肝硬化。联合APRI、FIB-4等血清学指标综合判断,每年检测1次。
5. 甲胎蛋白(AFP)检测
肝癌筛查的重要肿瘤标志物,>400ng/mL需高度警惕。建议每6个月联合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检测,提高早期肝癌检出率。肝硬化患者可缩短检测间隔至3个月。
6. 血常规与肾功能
监测血小板计数评估脾功能亢进,肌酐清除率指导抗病毒药物选择。使用替诺福韦者需定期检测尿β2微球蛋白,防范肾小管损伤。基础检查每6个月进行。
乙肝病毒携带者应建立个性化随访方案,30岁以下且肝功能正常者可每年全面检查,40岁以上或存在肝硬化高危因素者需加密监测。除常规检查外,有家族肝癌史者建议每半年进行增强CT检查。规范监测能早期发现疾病进展,及时干预可显著降低肝硬化、肝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