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宫颈糜烂是怎么引起的

宫颈糜烂是宫颈柱状上皮外移的生理现象,与雌激素水平相关,多数无需治疗。出现异常出血或分泌物增多时需排查宫颈炎或HPV感染。
1. 生理因素
育龄期女性雌激素水平较高,宫颈管内柱状上皮向外延伸,肉眼观察呈现红色颗粒状,过去被误称为“糜烂”。这种生理性变化在青春期、妊娠期或口服避孕药期间更明显,绝经后雌激素下降,柱状上皮回缩,“糜烂”表现自然消失。
2. 病理因素
慢性宫颈炎可能导致真性糜烂,常由细菌、支原体等感染引发。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可能发展为宫颈上皮内瘤变,需通过TCT和HPV筛查鉴别。分娩或手术造成的宫颈损伤未及时修复时,也可能出现病理性糜烂。
3. 环境因素
频繁使用阴道冲洗剂会破坏菌群平衡,增加感染风险。多个性伴侣或过早性生活可能提升HPV感染概率。长期接触化学刺激物如劣质卫生巾,可能诱发宫颈局部炎症反应。
处理方法:
医疗干预方面,无症状者无需治疗。合并感染时采用保妇康栓、干扰素栓等局部用药,物理治疗选择激光、冷冻或微波疗法。病理检查发现CIN2级以上病变需行LEEP刀锥切术。
日常护理需注意:穿纯棉透气内裤并每日更换,经期卫生用品每2-3小时更换。饮食推荐摄入富含维生素A的胡萝卜、南瓜,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避免使用碱性洗液冲洗阴道,性生活前后注意清洁。
定期妇科检查是关键,21岁以上或有性生活女性应每年做TCT检查,30岁以上联合HPV检测。保持单一性伴侣,接种HPV疫苗可预防高危型感染。正确认识宫颈糜烂的生理本质,避免过度治疗,出现血性白带或接触性出血及时就医排查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