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就是身体里的血液量少了吗

贫血并非单纯指血液总量减少,而是血液中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含量不足,导致携氧能力下降。常见原因包括营养缺乏、慢性疾病、骨髓问题及遗传因素,改善需针对病因调整饮食、药物或治疗原发病。
1. 营养缺乏是贫血主因之一。铁元素不足影响血红蛋白合成,表现为乏力、头晕。动物肝脏、菠菜、黑木耳含铁丰富,搭配维生素C可促进吸收。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需增加绿叶蔬菜、蛋类及瘦肉摄入,必要时口服补充剂。
2. 慢性疾病引发继发性贫血。肾病患者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需注射人工促红素。类风湿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会干扰铁代谢,需控制炎症同时补铁。肿瘤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可能需输血或使用促造血药物。
3. 骨髓问题需医学干预。再生障碍性贫血需免疫抑制剂或骨髓移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可能使用去甲基化药物。白血病导致的贫血需化疗联合支持治疗,血红蛋白低于60g/L需紧急输血。
4. 遗传性贫血需长期管理。地中海贫血患者应避免铁剂过量,重型病例需定期输血和去铁治疗。镰状细胞贫血需预防感染,使用羟基脲减少危象发作。G6PD缺乏症患者需禁食蚕豆及氧化性药物。
纠正贫血需明确诊断类型。轻度缺铁性贫血可通过膳食调整改善,中重度需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蛋白琥珀酸铁。血红蛋白持续低于80g/L或出现心悸、呼吸困难应及时就医,排查消化道出血、妇科疾病等潜在病因。孕妇、儿童及老年人出现贫血症状更应尽早检查,避免影响生长发育或诱发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