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量少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月经量少可能由激素失衡、子宫内膜损伤、营养不良或精神压力等因素引起,需根据具体原因调整生活方式或医疗干预。
1. 激素水平异常
雌激素和孕激素分泌不足直接影响子宫内膜增厚程度,导致经血量减少。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围绝经期变化是常见内分泌病因。性激素六项检查可明确诊断,医生可能建议短效避孕药调节周期,或甲状腺素替代治疗。
2. 子宫内膜受损
人工流产、宫腔手术操作可能造成宫腔粘连,表现为月经量锐减伴周期性腹痛。宫腔镜检查是确诊金标准,轻度粘连可通过宫腔镜分离术改善,术后需使用雌激素促进内膜修复。反复感染导致的子宫内膜炎也需抗生素治疗。
3. 营养缺乏
长期节食减肥、缺铁性贫血患者常出现经量减少。血红蛋白低于110g/L时,身体会优先保障重要器官供血。建议每日摄入红肉50g、动物肝脏每周1次,配合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过度运动消耗能量也可能引发闭经,体脂率维持在17%以上较安全。
4. 精神心理因素
持续焦虑、抑郁会通过下丘脑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表现为月经稀发。正念冥想、规律作息有助于调节自主神经功能,严重时需心理科联合治疗。临床数据显示,6个月内的应激性月经异常多数可在压力缓解后自行恢复。
月经量持续少于20ml需排查病理性原因,超声检查与激素检测是基础评估手段。偶发减少可观察1-2个周期,伴随痛经、周期紊乱应及时妇科就诊。保持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情绪稳定对维持正常月经量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