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癌是怎么回事?是癌症吗?

关键词: #癌症
关键词: #癌症
类癌是一种生长缓慢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属于低度恶性潜能肿瘤,并非典型意义上的癌症。类癌可能由遗传因素、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慢性炎症刺激、免疫功能异常、环境致癌物暴露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手术切除、生长抑素类似物治疗、靶向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化疗等方式干预。
1、遗传因素:
约10%的类癌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尤其与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基因突变相关。这类患者常伴有甲状旁腺或垂体肿瘤,需通过基因检测早期筛查。对于遗传高风险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血清嗜铬粒蛋白A检测和影像学检查。
2、内分泌疾病: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患者中30%-50%会发展为类癌,常见于胃肠道和肺部。这类肿瘤能异常分泌5-羟色胺等活性物质,可能引发皮肤潮红、腹泻等类癌综合征。通过奥曲肽扫描可定位肿瘤位置,生长抑素类似物可控制激素分泌症状。
3、慢性炎症刺激:
长期慢性胃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疾病可能导致肠嗜铬细胞异常增生。胃肠道类癌多发生于回肠末端,肿瘤直径小于2厘米时转移风险较低。内镜下切除适用于黏膜层局限病变,术后需每半年复查肠镜。
4、免疫功能异常:
免疫监视功能下降时,神经内分泌细胞可能逃避免疫清除而恶变。肺类癌常见于免疫抑制患者,典型表现为咳嗽、咯血。支气管镜活检可确诊,典型类癌五年生存率超过90%,不典型类癌需扩大切除范围。
5、环境致癌物:
长期接触石棉、重金属等致癌物会增加发病风险。阑尾类癌多偶然发现,肿瘤大于2厘米或侵犯系膜时需右半结肠切除术。靶向药物依维莫司可用于控制晚期肿瘤进展,配合干扰素治疗可延长无进展生存期。
类癌患者应保持低脂高蛋白饮食,避免酒精和富含酪胺食物以防诱发类癌危象。规律进行温和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术后患者需每3个月监测肿瘤标志物。出现持续性腹痛、皮肤潮红或呼吸困难时应立即就医,晚期患者可考虑参加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