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低是什么原因,应该怎么办

关键词: #血小板
关键词: #血小板
血小板减少可能由生成不足、破坏过多、分布异常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输血支持、病因治疗等方式干预。血小板减少主要有骨髓疾病、免疫性破坏、感染因素、药物因素、脾功能亢进五种原因。
1、骨髓疾病:造血干细胞异常或骨髓浸润性疾病可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伴随乏力、出血倾向等症状,需通过骨髓穿刺明确诊断,治疗原发病是关键。
2、免疫性破坏: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血小板导致其寿命缩短,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表现为皮肤瘀点、黏膜出血,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是常用治疗药物。
3、感染因素:病毒或细菌感染可能抑制骨髓造血或诱发免疫反应,如登革热、HIV感染。除血小板减少外多伴发热等感染症状,需进行抗感染治疗。
4、药物因素:某些抗生素、抗肿瘤药等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通常在用药后出现血小板下降,及时停用可疑药物后多可恢复,严重时需输注血小板。
5、脾功能亢进:脾脏异常增大导致血小板滞留破坏增多,常见于肝硬化。伴随脾大、白细胞减少,部分患者需考虑脾切除手术。
血小板减少患者应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外伤,使用软毛牙刷减少牙龈出血风险。饮食宜选择易消化、富含优质蛋白及铁质的食物如鱼肉、动物肝脏,避免过硬、过热食物损伤消化道黏膜。急性期需卧床休息,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女性患者月经期需特别注意出血情况,出现头痛、视物模糊等颅内出血征兆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