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期焦虑障碍会有哪些症状表现

老年期焦虑障碍主要表现为过度担忧、躯体不适、睡眠障碍、回避行为及认知功能下降五种核心症状。
1、过度担忧:
患者对日常琐事或健康状况产生持续且难以控制的焦虑,常伴随灾难化思维,如反复担心突发疾病、经济问题或子女安全。这种担忧程度与实际风险不匹配,且无法通过理性思考缓解,严重时可出现坐立不安、注意力难以集中等表现。
2、躯体不适:
约60%患者以躯体症状为首发表现,常见心悸、胸闷等心血管症状,恶心、腹泻等消化道不适,以及头晕、头痛等神经系统症状。这些症状多反复出现且无明确器质性病变,常导致患者频繁就医检查。
3、睡眠障碍:
典型表现为入睡困难或早醒,夜间易惊醒且难以再次入睡。部分患者伴随夜间多汗、肢体震颤等自主神经紊乱症状,长期睡眠剥夺会加重日间疲劳感与情绪波动。
4、回避行为:
患者因恐惧焦虑发作而主动回避社交活动或特定场景,如拒绝独自外出、回避人群密集场所。这种回避行为可能导致社会功能退化,部分患者甚至发展为场所恐惧症。
5、认知功能下降:
短期记忆减退、决策困难等认知症状较突出,易与痴呆早期混淆。焦虑引发的应激反应会损害海马体功能,但这类认知障碍多呈波动性,抗焦虑治疗后往往可逆。
建议家属协助建立规律作息,保证每日30分钟散步等低强度运动,饮食上增加富含色氨酸的小米、香蕉等食物。注意避免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品,卧室保持适宜光线与温度。当症状持续两周以上或影响基本生活时,需及时至精神科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估与专业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