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血液内科编辑 健康陪伴者
78次浏览

关键词: #血小板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骨髓增生性疾病,表现为血小板持续异常增多,可能引发血栓或出血风险。病因涉及基因突变、骨髓异常增殖,治疗需药物控制、定期监测及生活方式调整。

1. 遗传因素

约50%患者存在JAK2、CALR或MPL基因突变,导致骨髓巨核细胞过度生成血小板。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家族史阳性者需警惕。

2. 环境因素

长期接触苯类化学物质或电离辐射可能诱发骨髓异常。从事化工、印刷行业人员应做好防护,定期血常规筛查。

3. 病理机制

骨髓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是核心病理改变,血小板计数常超过450×10⁹/L。异常血小板功能可能同时导致血栓形成倾向和出血症状。

4. 典型症状

手脚麻木、头晕头痛提示微血栓形成,鼻衄、牙龈出血反映出血倾向。部分患者出现脾肿大,需通过骨髓活检确诊。

5. 药物治疗方案

羟基脲可抑制骨髓增殖,每日剂量500-1500mg;干扰素α-2b每周三次皮下注射;阿那格雷特异性降低血小板,起始剂量0.5mg bid。

6. 紧急处理措施

血小板>1000×10⁹/L时需血小板单采术;急性血栓形成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严重出血输注血小板同时用氨基己酸止血。

7. 生活管理要点

每日饮水2000ml以上降低血液粘稠度;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碰撞出血;补充欧米伽3脂肪酸(三文鱼、亚麻籽油)改善血小板功能。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需终身管理,每3个月监测血常规,每年进行骨髓评估。控制血小板在400-600×10⁹/L可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患者应建立血栓/出血症状日记,及时与血液科医生沟通病情变化。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