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基于临床症状、肺功能检查及影像学评估,需同时满足慢性咳嗽咳痰、持续气流受限及排除其他疾病三个核心条件。
典型表现为长期慢性咳嗽、咳痰,活动后气短进行性加重。症状持续两年以上且每年累积超过三个月,吸烟或职业暴露者症状出现更早。急性加重期可伴发热、脓痰等感染征象。
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70%,且FEV1/用力肺活量(FVC)<0.7为确诊金标准。根据FEV1%分为轻度(≥80%)、中度(50%-79%)、重度(30%-49%)和极重度(<30%)四级。
胸部X线可见肺过度充气、膈肌低平,高分辨率CT能发现小叶中心型肺气肿、支气管壁增厚等改变。影像学主要用于排除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相似疾病。
长期吸烟史(≥20包年)为最主要诱因,职业粉尘接触、室内空气污染、儿童期呼吸道感染史也是重要参考。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需通过血液检测排除。
需与支气管哮喘、充血性心力衰竭、支气管扩张症等区分。哮喘多呈发作性喘息且肺功能可逆,心衰患者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及湿啰音特征。
确诊后需终身戒烟并接种流感疫苗,坚持腹式呼吸训练可改善通气效率。饮食宜选择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食物,如鱼肉、鸡蛋搭配西兰花,避免产气食物。稳定期每周进行3-5次快走、太极拳等有氧运动,运动时血氧饱和度需维持在90%以上。定期复查肺功能与胸部CT能监测疾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