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判断宝宝是不是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可通过血常规检查、血清铁蛋白检测、临床表现、喂养史评估、生长发育监测等方式综合判断。缺铁性贫血通常由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需求增加、慢性失血、早产或低出生体重等因素引起。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降低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主要依据。6个月至6岁儿童血红蛋白低于110克/升可初步判断为贫血,同时平均红细胞体积减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降低提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特征。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有助于与其他贫血类型鉴别。
血清铁蛋白是反映体内铁储备最敏感的指标,低于12微克/升可确诊缺铁。该检查需在感染控制后进行,因感染会导致铁蛋白假性升高。同时检测血清铁、总铁结合力和转铁蛋白饱和度可进一步明确铁代谢异常情况。
典型症状包括皮肤黏膜苍白、食欲减退、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重度贫血可能出现心率增快、心脏扩大等表现。指甲变薄易碎、舌乳头萎缩等体征具有特征性,但多出现在贫血较晚期。症状严重程度与贫血进展速度相关。
6个月后未及时添加富含铁辅食是常见诱因,母乳喂养儿更需关注铁补充情况。长期过量摄入牛奶可能诱发肠道隐性失血。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会导致膳食铁摄入不足,需详细记录每日饮食中铁含量。
定期测量身高体重可发现生长迟缓现象,缺铁会影响细胞代谢和神经发育。认知能力测试异常、运动发育落后可能提示长期铁缺乏。早产儿、双胎儿及1岁内体重增长过快的婴儿属于高风险人群。
预防缺铁性贫血需保证孕期充足铁储备,提倡母乳喂养并适时添加强化铁米粉、红肉等辅食。维生素C可促进非血红素铁吸收,餐后避免立即饮茶。动物肝脏每周1-2次,每次15-20克可有效补铁。确诊后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铁剂治疗,定期复查血象直至铁储备恢复正常,治疗期间需监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