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型子宫肌瘤的CT表现

子宫肌瘤在CT检查中主要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类圆形肿块,根据组织学类型可分为肌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和黏膜下肌瘤三类。CT特征差异主要体现在位置、密度及强化方式上,具体表现包括肌壁间肌瘤的等密度灶伴轻度强化、浆膜下肌瘤的外凸性生长伴钙化倾向、黏膜下肌瘤的宫腔内低密度占位。
肌壁间肌瘤在CT平扫中多呈现与子宫肌层相近的等密度影,增强扫描时呈轻度渐进性强化。典型表现为子宫肌层内类圆形占位,边界清晰光滑,较大病灶可见分叶状改变。约15%-20%病例可见斑点状钙化,病灶中央偶见低密度坏死区。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肌层,静脉期与延迟期密度逐渐升高。
浆膜下肌瘤CT特征为子宫轮廓外突的实性肿块,基底与子宫相连呈"蒂征"。平扫密度均匀,增强后强化程度低于肌壁间肌瘤,约30%伴有粗大钙化灶。巨大浆膜下肌瘤可压迫邻近器官,输尿管受压时可见肾盂积水征象。带蒂浆膜下肌瘤扭转时,CT可见瘤体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及渗出性改变。
黏膜下肌瘤CT表现为宫腔内低密度占位,增强后强化程度明显低于子宫内膜。典型者呈"充盈缺损"征象,子宫腔变形扩大,病灶基底与肌层分界不清。带蒂黏膜下肌瘤可见"蝌蚪征",增强扫描蒂部可见供血血管影。约10%病例合并宫腔积液,需与子宫内膜癌进行鉴别。
红色变性时CT显示瘤体密度不均匀降低,增强扫描无强化区;玻璃样变表现为弥漫性低密度灶伴边缘钙化;囊性变可见液性密度区伴薄壁强化;脂肪变性时CT值降至-40HU以下。钙化型肌瘤呈现特征性高密度影,CT值超过120HU,增强扫描无强化。
静脉内平滑肌瘤病CT可见子宫增大伴宫旁静脉丛迂曲扩张,增强扫描静脉期显示蚯蚓状充盈缺损。弥漫性子宫肌瘤病表现为子宫对称性增大,肌层内布满粟粒样低密度结节。寄生性肌瘤CT特征为盆腔孤立性肿块,增强表现与原发肌瘤相似,但缺乏与子宫的直接联系。
子宫肌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注意避免雌激素含量高的食物如蜂王浆、动物胎盘等,建议增加十字花科蔬菜摄入量。适度进行瑜伽、游泳等低冲击运动有助于改善盆腔血液循环,但应避免剧烈扭转动作。每3-6个月复查超声监测肌瘤变化,出现异常阴道流血或急性腹痛需立即就医。保持规律作息与情绪稳定对调节内分泌平衡具有积极意义,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中药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