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外科编辑 健康万事通
22次浏览

关键词: #血栓 #肺栓塞

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可通过药物抗凝治疗、机械预防措施、早期活动、控制危险因素及识别预警症状等方式防治。深静脉血栓形成通常与血流缓慢、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有关,肺栓塞多由深静脉血栓脱落引发。

1、药物抗凝治疗:

抗凝药物是防治血栓的核心手段,常用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凝血因子活性降低血栓风险,需严格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对于已发生肺栓塞的患者,可能需要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进行紧急治疗。

2、机械预防措施:

梯度压力弹力袜和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能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适用于术后或长期卧床患者。弹力袜通过脚踝至大腿递减的压力设计,可将静脉血流速度提高50%以上。航空旅行等久坐场景建议每2小时穿戴弹力袜活动小腿肌肉。

3、早期活动干预:

术后6小时内开始踝泵运动可降低50%血栓风险,具体方法为每分钟15次踝关节屈伸运动。长期卧床者需每2小时翻身并做下肢主动运动。健康人群应避免持续静坐超过90分钟,建议每小时进行3-5分钟踏步或踮脚运动。

4、危险因素控制:

吸烟者戒烟后4周内凝血功能可明显改善。体重指数超过28者减轻5%体重即可降低血栓风险。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需将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糖化血红蛋白维持在7%以下。肿瘤患者化疗期间需特别注意血栓监测。

5、预警症状识别:

单侧小腿肿胀伴压痛可能提示深静脉血栓,突发呼吸困难合并胸痛需警惕肺栓塞。恶性肿瘤、近期手术史等高风险人群出现不明原因心率增快时,应及时进行D-二聚体检测和血管超声检查。孕妇及口服避孕药女性出现下肢不适时应优先排除血栓。

日常预防需保持每日2000毫升饮水,飞行途中每小时饮用150毫升水。饮食中增加深海鱼、纳豆等含天然抗凝物质的食物,限制动物内脏等高嘌呤饮食。每周进行150分钟快走或游泳等有氧运动,运动时穿着合适压缩袜。高龄或既往血栓史者建议定期进行下肢静脉超声筛查,旅行前可咨询医生评估预防性用药必要性。出现疑似症状时应立即就医,避免按摩患肢以防血栓脱落。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