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和口腔溃疡如何区别

手足口病与口腔溃疡可通过发病原因、症状表现、伴随体征、病程进展和并发症五个方面进行区分。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具有强传染性。口腔溃疡多与局部创伤、精神压力、维生素缺乏等非感染因素相关,部分与自身免疫疾病有关。
手足口病口腔疱疹多见于颊黏膜、舌缘及硬腭,呈灰白色小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口腔溃疡通常单发或少量散在,呈圆形或椭圆形凹陷,表面覆盖黄白色伪膜,边缘充血明显。
手足口病特征性表现为手、足、臀部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疱疹,部分伴发热、食欲减退。口腔溃疡一般不伴随皮肤皮疹,全身症状较轻,偶见颌下淋巴结肿大。
手足口病病程约7-10天,疱疹3-5天内陆续出现。口腔溃疡具有自限性,轻型1-2周自愈,重型可持续数周,易反复发作。
手足口病重症可能引发脑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口腔溃疡极少引发系统性疾病,但长期不愈需警惕白塞病等免疫性疾病。
日常需注意观察皮肤黏膜变化,手足口病患儿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保持口腔清洁可使用淡盐水漱口,饮食选择温凉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避免酸性或坚硬食物刺激创面。保证充足休息,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及锌元素有助于黏膜修复。出现高热不退、精神萎靡或呼吸急促等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