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术后玻璃体混浊是怎么回事

白内障术后玻璃体混浊可能由术中玻璃体扰动、炎症反应、出血残留、玻璃体后脱离、视网膜病变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药物干预、激光治疗、手术处理等方式改善。
白内障手术过程中器械操作可能对玻璃体造成机械刺激,导致玻璃体胶原纤维排列紊乱。这种物理性混浊通常表现为眼前漂浮物感,多数在术后3-6个月逐渐吸收。若症状持续加重需排查视网膜牵拉风险。
手术创伤会引发血-房水屏障破坏,炎性细胞及蛋白质渗出至玻璃体腔。患者常见畏光、视物模糊症状,检查可见玻璃体雪球样混浊。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控制炎症,严重者需球旁注射治疗。
糖尿病患者或高血压患者术中易发生虹膜血管渗血,血液成分进入玻璃体形成棕红色混浊。出血量少时可自行吸收,大量出血可能需玻璃体切割手术。术后需密切监测眼压变化。
手术中眼内压波动可能加速玻璃体液化,导致玻璃体后皮质与视网膜分离。患者主诉眼前闪光感伴环形漂浮物,通过B超检查可明确诊断。多数无需特殊处理,但需警惕视网膜裂孔发生。
原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高度近视视网膜变性者,术后可能因炎症刺激诱发黄斑水肿或视网膜出血。这类混浊常伴有视力急剧下降,需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确诊,必要时行抗VEGF药物注射治疗。
术后应避免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减少低头动作以防眼内出血。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C和花青素,如蓝莓、紫甘蓝等深色蔬果有助于微循环改善。每日进行适度户外活动但需佩戴防紫外线眼镜,定期复查眼底情况。若出现突然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异常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