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的用药有哪些副作用

白内障患者用药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主要有眼部刺激、视力模糊、过敏反应、眼压升高、继发感染等。常用药物包括吡诺克辛钠滴眼液、谷胱甘肽滴眼液、苄达赖氨酸滴眼液等,需严格遵医嘱使用。
使用吡诺克辛钠滴眼液等抗白内障药物后,可能出现短暂灼烧感或异物感。这与药物成分刺激角膜神经末梢有关,通常数分钟内自行缓解。若持续存在需停用并就医检查角膜上皮完整性,避免长期刺激导致角膜炎。
谷胱甘肽滴眼液使用后可能引起暂时性视物不清,主要因药液黏稠度改变泪膜分布。建议用药后闭眼休息3-5分钟,避免驾驶或精细操作。合并青光眼患者需监测眼压变化,防止房水循环受阻加重症状。
苄达赖氨酸滴眼液中的防腐剂可能引发眼睑红肿、瘙痒等过敏表现。过敏体质者初次使用应观察30分钟,出现结膜充血或皮疹时立即冲洗结膜囊。严重者需联用依美斯汀滴眼液抗过敏治疗。
含糖皮质激素的复方白内障滴眼液可能抑制房水排出,导致眼压波动。高风险人群用药期间应每周监测眼压,必要时联合布林佐胺滴眼液控制。突发头痛伴视力下降需警惕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
长期不规范使用滴眼液可能破坏眼表微环境,增加细菌性结膜炎风险。表现为分泌物增多、结膜滤泡增生。需停用原药物并采集分泌物培养,根据结果选择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等针对性抗感染治疗。
白内障患者用药期间应保持双手清洁,滴药时瓶口避免接触眼部。定期复查晶状体混浊程度与眼底情况,若视力进行性下降或药物副作用持续不缓解,需考虑超声乳化手术等介入治疗。日常佩戴防紫外线眼镜,控制血糖血压等基础疾病,有助于延缓白内障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