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便秘应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产后便秘需与痔疮、肠梗阻、甲状腺功能减退、盆底肌功能障碍、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相鉴别。
痔疮是产后常见并发症,由于分娩时腹压增高导致直肠静脉丛曲张。典型表现为排便疼痛、肛门坠胀感或便后滴血,与单纯便秘的排便费力不同。可通过肛门指诊或肠镜确诊,轻度痔疮可通过温水坐浴缓解,严重者需行硬化剂注射治疗。
机械性肠梗阻表现为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与便秘伴发的腹胀不同。听诊可闻及高调肠鸣音或金属音,腹部X线显示肠管扩张及液气平面。需紧急处理,包括胃肠减压、灌肠等保守治疗,无效时需手术解除梗阻。
甲减患者除便秘外,常伴怕冷、乏力、体重增加等全身症状。甲状腺激素水平检测显示TSH升高、FT4降低,与产后单纯性便秘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明显不同。需长期服用左甲状腺素钠替代治疗。
分娩损伤导致盆底肌松弛时,可出现排便梗阻感、排便不尽感。肛门直肠测压显示排便时盆底肌反常收缩,与功能性便秘的肠道动力不足不同。生物反馈训练是首选治疗方法。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表现为腹痛与排便相关,粪便性状改变,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罗马IV诊断标准要求排除器质性疾病,与产后暂时性便秘的病程特点不同。治疗需结合饮食调节与肠道调节剂。
产后便秘患者应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适量食用火龙果、西梅等促排便食物。建立定时排便习惯,避免久坐久站。凯格尔运动有助于盆底肌恢复,每天进行3组、每组10次的收缩训练。症状持续2周不缓解或伴随发热、便血等情况时,需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