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耳朵听不见了怎么办

中耳炎导致听力下降可通过抗生素治疗、鼓膜穿刺、咽鼓管吹张、听力训练、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低下、感冒继发感染、鼓室积液等原因引起。
细菌性中耳炎需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克肟或左氧氟沙星等药物控制感染。治疗期间需监测耳道分泌物变化,伴随耳痛发热症状时需联合解热镇痛药物。抗生素疗程通常持续7-10天,儿童患者需根据体重调整剂量。
鼓室内积液超过3个月且影响听力时,需在局麻下行鼓膜穿刺抽液术。该操作可迅速缓解耳闷胀感,术后需保持耳道干燥2周。穿刺后听力改善程度与积液黏稠度相关,胶耳状态患者可能需多次穿刺。
适用于咽鼓管通气不良导致的传导性耳聋,通过波氏球或导管进行气压平衡训练。每日3-5次吹张可促进中耳腔压力调节,配合捏鼻鼓气法效果更佳。儿童患者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用力过猛导致鼓膜损伤。
遗留轻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时可进行声刺激训练,使用特定频率声音刺激毛细胞修复。训练周期不少于3个月,配合维生素B12和甲钴胺营养神经。老年患者需排除老年性耳聋叠加因素。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伴鼓膜穿孔需行鼓室成形术,胆脂瘤型需实施乳突根治术。术后听力恢复程度取决于听骨链重建效果,人工听骨植入后需避免剧烈气压变化。手术并发症包括味觉障碍和耳鸣,发生率低于5%。
急性期需避免用力擤鼻及游泳,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洁外耳道。饮食宜补充锌元素和维生素C,适量食用牡蛎、猕猴桃等食物。恢复期可进行耳周穴位按摩,选取听宫、翳风等穴位每日按压3次。睡眠时患耳朝上避免压迫,乘坐飞机前需做好咽鼓管调压准备。持续听力障碍超过2周需复查纯音测听评估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