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慢性肾衰竭的病因是什么

慢性肾衰竭可能由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多囊肾、梗阻性肾病等原因引起。
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损伤肾小球滤过膜,导致蛋白尿和肾功能进行性下降。糖尿病肾病是终末期肾病的首要病因,典型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逐渐进展至大量蛋白尿。早期通过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可延缓进展,晚期需透析或肾移植。
持续高血压使肾小球内压力升高,造成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患者可能出现夜尿增多、尿比重降低等浓缩功能受损表现。严格控制血压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常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保护肾功能。
免疫复合物沉积引发的肾小球炎症可导致滤过功能不可逆损伤。临床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及缓慢发展的肾功能减退。病理类型决定预后,部分患者需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表现为双肾多发囊肿进行性增大,压迫正常肾组织。多数患者在40岁后出现高血压和肾功能下降,可伴有肝囊肿和颅内动脉瘤。治疗以控制并发症为主,终末期需肾脏替代治疗。
尿路长期梗阻引发肾盂积水及肾实质萎缩,常见于前列腺增生、泌尿系结石或肿瘤。典型症状为排尿困难伴反复尿路感染。解除梗阻是治疗关键,晚期不可逆损伤需透析治疗。
预防慢性肾衰竭需定期监测尿常规和肾功能,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应将血压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避免长期服用肾毒性药物,保持每日饮水量1500-2000毫升。适量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饮食遵循低盐低脂优质蛋白原则,限制高钾高磷食物摄入。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早期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