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血小板聚集是什么意思

关键词: #血小板
关键词: #血小板
抑制血小板聚集是指通过药物或其他方式阻止血小板相互黏附形成血栓的过程,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血小板聚集功能受血管损伤、血液黏稠度、药物作用等因素影响。
血小板聚集是止血的重要环节,当血管内皮受损时,血小板被激活并释放二磷酸腺苷等物质,促使更多血小板黏附形成血栓。抑制该过程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血栓形成的风险。
病理性血小板过度聚集可能导致心肌梗死、脑梗死等血栓事件。冠状动脉内血小板聚集形成的白色血栓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病理基础,需通过抗血小板治疗干预。
常用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阿司匹林通过不可逆抑制环氧酶减少血栓素生成;氯吡格雷则阻断二磷酸腺苷受体抑制血小板活化通路。
临床通过血小板聚集试验评估抑制效果,包括光学比浊法、阻抗法等。治疗中需监测出血时间、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平衡抗栓效果与出血风险。
适用于冠心病支架术后、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外周动脉疾病等血栓高风险人群。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需联合抗凝治疗,静脉血栓则以抗凝为主。
日常需注意避免外伤,定期监测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出血倾向。保持低脂饮食,控制血压血糖,戒烟限酒有助于增强抗血小板治疗效果。进行拔牙等有创操作前需告知医生用药史,必要时暂停抗血小板药物。适度运动可改善血液循环,但需避免剧烈对抗性运动。出现黑便、头痛呕吐等出血症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