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抗血小板出现紫癜怎么办

服抗血小板药物出现紫癜可通过调整用药方案、补充血小板、局部止血护理、监测凝血功能、预防外伤等方式处理,通常与药物抑制凝血功能、毛细血管脆性增加、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异常、个体敏感性差异等因素有关。
在医生指导下减少抗血小板药物剂量或更换为其他类型抗凝药物。常用替代药物包括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需根据原发病情评估调整方案,避免自行停药导致血栓风险。
严重血小板减少时可输注血小板悬液,同时联合使用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如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需监测血小板计数维持在50×10⁹/L以上,防止自发性出血。
紫癜破溃出血时采用无菌纱布压迫止血,外用凝血酶冻干粉促进创面愈合。避免搔抓或热敷皮肤瘀斑,下肢紫癜者可抬高患肢减轻淤血。
每周检测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和出血时间,观察有无鼻衄、牙龈出血等新发出血倾向。出现黑便、血尿等内脏出血表现需立即就医。
使用软毛牙刷避免牙龈出血,剃须改用电动剃刀。居家安装防滑垫预防跌倒,避免剧烈运动和接触性体育活动。穿宽松衣物减少皮肤摩擦。
日常需保持饮食清淡,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猕猴桃、鲜枣等增强毛细血管韧性,限制辛辣刺激食物。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时需有人陪同,沐浴水温不超过40℃。定期复查血常规时建议固定采血部位便于对比观察,发现紫癜面积扩大或伴随头晕乏力等症状应及时返院调整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