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型过敏性紫癜有什么检查

腹型过敏性紫癜需进行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腹部超声及内镜检查。腹型过敏性紫癜的检查项目主要有血常规评估炎症程度、尿常规排查肾脏损害、凝血功能检测出血倾向、腹部超声观察肠道病变、内镜明确消化道黏膜损伤。
血常规可检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及血小板数量。过敏性紫癜急性期常出现白细胞轻度升高,提示免疫反应活跃;血小板通常正常或偏高,有助于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鉴别。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能提示过敏因素参与。
尿常规需重点关注尿蛋白和红细胞。约30%-50%腹型过敏性紫癜会继发肾损害,表现为镜下血尿或蛋白尿。尿液检查需持续监测,部分患者肾脏受累可能在皮疹出现后数周才显现。
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可评估凝血状态。腹型过敏性紫癜凝血功能通常正常,异常结果需警惕其他出血性疾病。严重腹痛伴凝血异常时需排除肠系膜血管栓塞等急腹症。
高频超声能发现肠壁水肿增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等特征性改变。超声检查无创且可重复进行,适合监测病情进展。约60%患者可见肠壁分层状增厚,严重者可出现肠套叠影像学表现。
胃镜或结肠镜能直接观察消化道黏膜瘀点、糜烂等病变。内镜下可见十二指肠降段、回肠末端多发紫红色斑点,病理检查显示小血管炎改变。检查前需评估出血风险,急性期操作可能加重肠壁损伤。
确诊腹型过敏性紫癜需结合典型皮疹、腹痛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急性期建议卧床休息,选择易消化低纤维饮食,避免粗硬食物加重肠道出血。恢复期逐步增加活动量,定期复查尿常规和肾功能。出现持续腹痛、血便或尿检异常加重时需及时复诊,警惕肠穿孔、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