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血友病如何区别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血友病的区别主要在于病因、出血特点及实验室检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引起,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血友病则因凝血因子缺乏导致深部组织或关节出血。两者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分为免疫性(如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和非免疫性(如药物、感染导致),核心是血小板破坏增多或生成不足。血友病为遗传性凝血障碍,A型缺乏凝血因子Ⅷ,B型缺乏因子Ⅸ,属于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黏膜浅表出血为主,创伤后即刻出血。血友病表现为深部肌肉血肿、关节腔积血(如膝关节)、术后延迟性出血,轻微外伤可诱发严重出血。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出血时间延长,但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正常。血友病血小板计数正常,APTT显著延长,通过凝血因子活性检测可明确分型及严重程度。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轻症观察,中重度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或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危急时输注血小板。血友病需终身替代治疗,A型补充因子Ⅷ浓缩剂,B型输注因子Ⅸ制剂,预防性治疗可减少关节损伤。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严重者可发生颅内出血,但关节畸形罕见。血友病反复关节出血导致血友病性关节炎,肌肉血肿压迫神经可能致残,长期治疗可能产生抑制物抗体影响疗效。
日常护理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应避免磕碰,使用软毛牙刷减少牙龈出血;血友病患者需禁止剧烈运动,定期进行关节超声监测。两者均需均衡摄入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菠菜、西兰花),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建议随身携带疾病识别卡,突发严重出血时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