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有哪些

胆汁反流性胃炎可能由胆囊切除术后功能障碍、胃幽门括约肌松弛、胃肠动力异常、慢性胆道疾病、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因素引起。
胆囊切除后胆汁持续排入十二指肠,失去胆囊储存浓缩功能,过量胆汁易反流至胃内。长期刺激胃黏膜可导致化学性炎症,表现为上腹灼痛、餐后饱胀。建议术后患者采用低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胃幽门括约肌张力下降时,无法有效阻止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这种情况常见于胃部分切除术患者或老年人,可能伴随呕吐胆汁、胃部嘈杂感。可通过促胃肠动力药物改善括约肌功能。
胃排空延迟或十二指肠逆蠕动增加时,胆汁更易反流入胃。糖尿病胃轻瘫、硬皮病等系统性疾病常引发此类问题,典型症状包括早饱、恶心。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配合少量多餐饮食模式。
胆结石、胆管炎等疾病导致胆汁成分异常,胆盐浓度升高会破坏胃黏膜屏障。患者多有右上腹痛、黄疸病史,胃镜检查可见胆汁湖形成。需控制胆道感染,必要时行胆道引流术。
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降低胃黏膜防御能力,使胆汁损伤作用加剧。这类患者常见胃痛夜间加重,建议更换为对胃肠道刺激较小的镇痛药物。
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高脂肪、辛辣食物及咖啡因摄入。进食后2小时内不宜平卧,睡眠时可抬高床头15-20厘米。适量食用燕麦、南瓜等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吸附胆汁酸,日常可练习腹式呼吸改善胃肠蠕动功能。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呕血、黑便等警示症状,应及时进行胃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