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病因是什么

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体包括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该病可能通过密切接触、飞沫传播、粪口途径等途径传播,主要与免疫力低下、卫生习惯不良、接触感染者、病毒变异、环境因素等原因有关。
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对肠道病毒的抵抗力较弱。患儿可能出现发热、口腔疱疹等症状。家长需注意保持儿童充足睡眠,适当补充维生素C或遵医嘱使用匹多莫德口服液、脾氨肽口服冻干粉等免疫调节剂。
饭前便后未洗手、啃咬玩具等行为易导致病毒经口入侵。典型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伴瘙痒。建议家长督促儿童使用肥皂流水洗手,对玩具用含氯消毒剂浸泡,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炉甘石洗剂缓解皮疹。
与患者共用餐具或接触疱疹液可造成传播。常见症状包括咽痛拒食、手掌脚底红斑。患儿应隔离至症状消退,家长处理呕吐物时需戴手套,污染物品可用紫外线消毒。
肠道病毒基因组易发生重组,可能导致毒力增强。重症病例可能出现脑炎、肺水肿等并发症。临床需通过核酸检测分型,重症患者需住院使用人免疫球蛋白注射液、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液治疗。
人群密集场所如托幼机构易发生聚集性疫情。病毒在潮湿环境中存活时间延长。流行季节应加强教室通风,使用次氯酸消毒液擦拭桌椅,出现聚集病例时建议停课10-14天。
预防手足口病需注意培养儿童良好卫生习惯,流行期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患儿饮食宜选择温凉流质食物如米汤,避免酸性食物刺激口腔溃疡。衣物应选择棉质宽松款式,剪短指甲防止抓破皮疹。接种EV71灭活疫苗可有效预防重症,但须完成两剂次接种程序。如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等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