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出血热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流行性出血热的早期症状主要有发热、头痛、眼眶痛、面部潮红、皮肤黏膜出血点。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早期识别症状对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患者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40摄氏度,持续3-7天。发热初期常伴有畏寒、寒战等全身中毒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但程度更重。发热期间可能出现相对缓脉现象,即体温升高但脉搏增快不明显。
剧烈头痛多位于前额或颞部,呈持续性胀痛或跳痛。头痛程度与发热不成比例,常伴有眼球转动痛。部分患者可出现轻度颈项强直,需与脑膜炎鉴别。
特征性眼球后疼痛,尤其在眼球转动时加重。体检可见结膜充血水肿,典型表现为"酒醉貌"面容。这种特殊表现有助于与其他发热性疾病鉴别。
颜面、颈部和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呈现特殊的"三红征"。皮肤潮红与毛细血管损伤有关,按压可褪色。这种表现多在发病第2-3天出现,持续2-3天。
发病第2-3天可在腋下、胸背部出现针尖大小出血点,呈簇状分布。软腭黏膜也常见出血点,这是毛细血管脆性增加和血小板减少的表现。严重者可出现瘀斑或鼻出血。
流行性出血热早期应注意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加重毛细血管损伤。饮食宜选择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果汁等,少量多餐。恢复期可逐步增加蛋白质摄入,如蒸蛋羹、鱼肉泥等。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挠出血点。密切观察尿量变化,如出现少尿或无尿应立即就医。疫区居民应做好防鼠灭鼠工作,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