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肠炎和病毒性肠炎区别

消化内科编辑 科普小医森
24次浏览

关键词: #肠炎 #病毒

细菌肠炎病毒性肠炎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致病病原体、症状特征、传播途径、治疗方法和病程进展五个方面。

1、病原体差异:

细菌性肠炎主要由志贺菌属、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引起,这些病原体通过污染食物或水源进入人体。病毒性肠炎常见病原体包括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等,主要通过粪口途径或飞沫传播。细菌性感染多见于夏季,病毒性感染秋冬季高发。

2、症状特点:

细菌性肠炎典型表现为高热(常超过39℃)、脓血便、里急后重感,腹痛多集中于左下腹。病毒性肠炎以水样腹泻为主,多伴喷射性呕吐,发热一般为低热(38℃以下),婴幼儿易出现脱水症状。细菌感染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病毒感染则以淋巴细胞增高为主。

3、传播方式:

细菌性肠炎主要通过食用被污染的食物传播,如未煮熟的肉类、生鲜乳制品。病毒性肠炎除食源性传播外,密切接触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气溶胶均可造成感染,幼儿园、养老院等集体单位易暴发流行。

4、治疗原则:

细菌性肠炎需根据病原菌选择敏感抗生素,如喹诺酮类、三代头孢等,重症需静脉补液。病毒性肠炎以对症治疗为主,可使用蒙脱石散止泻,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禁用抗生素。两者均需注意电解质平衡调节。

5、病程进展:

细菌性肠炎未经治疗可持续1-2周,及时抗生素治疗3-5天可控制症状。病毒性肠炎具有自限性,病程通常3-7天,轮状病毒感染婴幼儿可能持续10天以上。细菌性感染可能并发败血症、溶血尿毒综合征,病毒感染后偶见肠套叠等并发症。

预防方面需注意饮食卫生,肉类充分加热,处理生熟食分开。病毒高发季节避免接触腹泻患者,护理后严格洗手。发病期间建议食用米汤、馒头等低渣饮食,避免高糖高脂食物加重腹泻。婴幼儿可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旅行前可咨询医生准备应急止泻药物。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意识模糊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