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是什么病毒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临床特征为突发高热、关节剧痛及皮疹。
基孔肯雅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约70纳米,外层有脂质包膜。该病毒对热敏感,56摄氏度30分钟可灭活,但对低温及干燥环境具有一定耐受性。病毒可分为亚洲型、东/中/南非型及西非型三种基因型,不同型别致病性存在差异。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病毒通过雌蚊叮咬感染者后获得,经8-10天外潜伏期即具传染性。偶见母婴垂直传播和血液传播病例。病毒在蚊体内可经卵传递,使蚊虫成为长期储存宿主。流行季节与蚊虫活跃期重叠,热带地区全年可发病。
潜伏期2-12天,典型表现为突发39-40摄氏度高热,伴严重关节痛呈双侧对称性,多见于手腕、脚踝等小关节。发病2-5天可出现斑丘疹,先发于躯干后蔓延至四肢。部分患者有结膜充血、头痛、肌痛等表现。急性症状持续3-10天,但关节痛可能持续数月至数年。
病毒分离是金标准,发病初期可从血液中分离病毒。血清学检测包括IgM抗体(发病4天后阳性)和IgG抗体(恢复期阳性)。RT-PCR可在发病前8天内检测病毒RNA。需与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等发热伴皮疹疾病鉴别,关节症状严重程度是重要区分点。
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为主,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缓解发热疼痛,萘普生胶囊改善关节炎症状,氯雷他定片控制皮疹瘙痒。预防核心是防蚊灭蚊,清除积水容器,使用蚊帐和驱蚊剂。疫区旅行者应穿长袖衣物,归国后出现症状需主动申报。目前多国正在研发减毒活疫苗和病毒样颗粒疫苗。
基孔肯雅热流行区居民应定期开展环境消杀,室内安装纱窗纱门。出现持续高热伴关节痛应及时就医,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防出血风险。康复期患者需适度关节活动,配合物理治疗改善关节功能。孕妇、婴幼儿及慢性病患者感染后需密切监测并发症,必要时住院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