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出血是不是很严重了

子宫肌瘤出血的严重程度需结合出血量、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综合判断,主要影响因素有肌瘤位置、大小、数量、是否合并贫血以及患者年龄等。
黏膜下肌瘤最易引发异常出血,因肌瘤突出于宫腔直接刺激子宫内膜,可能导致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甚至大出血。浆膜下肌瘤通常对月经影响较小,但若肌瘤体积过大压迫周围血管,也可能引发出血症状。
直径超过5厘米的肌瘤更易导致宫腔面积增大、子宫内膜静脉丛充血,临床常见月经量超过80毫升(正常为20-60毫升),长期失血可能引发缺铁性贫血,表现为乏力、心悸等症状。
若出现非经期出血、血块直径大于3厘米或需每小时更换卫生巾持续6小时以上,属于急症表现。绝经后女性出现子宫出血更需警惕肌瘤恶变可能,应及时进行超声和病理检查。
血红蛋白低于110克/升时属于病理性贫血,可能伴随头晕、面色苍白等缺氧症状。长期中重度贫血(血红蛋白小于90克/升)可导致心脏代偿性增大,需通过血常规和铁代谢检查评估。
育龄期女性出血多与激素水平相关,可通过药物调控;围绝经期患者出血可能涉及子宫内膜病变,需排除子宫内膜癌。35岁以上持续出血超过3个月者建议行宫腔镜检查。
日常应注意记录月经周期和出血量,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出血。饮食可增加动物肝脏、菠菜等富铁食物,配合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出血期间禁用活血类中药,如出现晕厥、血压下降等失血性休克表现需立即急诊。每3-6个月需复查超声监测肌瘤变化,备孕女性应提前评估肌瘤对妊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