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和近视眼的区别是什么

白内障和近视眼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眼部疾病,前者是晶状体混浊导致的视力障碍,后者是屈光不正引起的视物模糊。
白内障主要表现为晶状体蛋白质变性导致透明度下降,常见症状包括无痛性视力减退、眩光敏感、视物颜色变淡等。发病与年龄增长、紫外线暴露、糖尿病等因素相关,可通过裂隙灯检查确诊。治疗以手术置换人工晶状体为主,如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近视眼则是眼球轴长过长或角膜曲率过陡,导致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表现为远视力下降但近视力正常。常见于青少年发育期,与遗传因素和近距离用眼习惯有关,通过验光可明确度数,矫正方式包括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或屈光手术。
白内障患者可能出现单眼复视、夜间视力骤降等特殊表现,晚期可见瞳孔区灰白色混浊。近视眼可能伴随飞蚊症、视网膜变薄等并发症,高度近视者易发生视网膜脱离。二者可同时存在,但白内障会掩盖真实的近视度数,需术前详细评估。老年性白内障进展缓慢,而近视相关并发症可能突然发生,建议定期进行眼底检查。
保持良好用眼习惯有助于延缓近视发展,户外活动每天2小时可降低儿童近视发生率。白内障患者应避免强光刺激,控制血糖和血压能减缓病情进展。出现突然视力变化或视物变形需立即就医,术后遵医嘱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等药物预防感染,避免揉眼和剧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