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原因主要有母亲产道感染、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医疗器械污染、皮肤黏膜屏障受损、免疫功能低下等。该病是由细菌、病毒或真菌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引起的全身性感染,需及时就医治疗。
母亲在分娩时若存在B族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病原体感染,可能通过产道传播给新生儿。这类感染常表现为呼吸急促、喂养困难等症状。临床需使用注射用青霉素钠、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治疗,同时需对母亲进行同步筛查和治疗。
胎龄不足37周或体重低于2500克的新生儿,其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发生败血症。这类患儿可能出现体温不稳定、皮肤苍白等表现。除抗感染治疗外,需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行生命支持,必要时输注免疫球蛋白。
气管插管、脐静脉导管等医疗操作中,若消毒不彻底可能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菌等病原体入侵。患儿会出现导管穿刺部位红肿、脓性分泌物等症状。治疗需立即拔除污染导管,并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注射用万古霉素等药物。
新生儿皮肤擦伤、脐部护理不当或尿布疹破溃时,表皮葡萄球菌等条件致病菌可经破损处侵入。常见局部化脓伴发热,需用碘伏消毒创面,严重时联合使用注射用苯唑西林钠等抗生素。
先天性免疫缺陷或HIV母婴传播的新生儿,其中性粒细胞功能异常,易发生念珠菌等真菌性败血症。表现为持续高热、肝脾肿大,需使用注射用两性霉素B等抗真菌药物,必要时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预防新生儿败血症需加强孕期保健,定期进行产前B族链球菌筛查;分娩时严格无菌操作;新生儿护理中注意手卫生与脐部消毒。提倡母乳喂养以增强婴儿免疫力,发现嗜睡、拒奶等异常表现应立即就医。医疗场所需规范消毒流程,避免医源性感染,高危新生儿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