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鼻炎转成慢性鼻炎怎么办

过敏性鼻炎转成慢性鼻炎可通过避免接触过敏原、鼻腔冲洗、药物治疗、免疫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慢性鼻炎通常由过敏原持续刺激、鼻腔结构异常、免疫功能紊乱、感染反复发作、环境因素长期影响等原因引起。
明确并远离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过敏原是控制症状的基础。过敏性鼻炎转为慢性后,持续暴露于过敏原会导致鼻黏膜长期充血肿胀。建议定期清洁居住环境,使用防螨床品,花粉季节减少外出。过敏性鼻炎患者合并慢性鼻炎时,可能伴随鼻塞加重、嗅觉减退等症状。
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可清除分泌物和过敏原,减轻黏膜炎症。每日1-2次鼻腔冲洗能改善纤毛运动功能,缓解鼻塞、流涕症状。慢性鼻炎患者可能出现鼻腔干燥结痂,冲洗后可使用医用凡士林保护黏膜。合并鼻窦炎时可能出现黄脓涕,需配合抗菌药物治疗。
鼻用糖皮质激素如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可减轻黏膜水肿,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片缓解打喷嚏。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孟鲁司特钠咀嚼片对合并哮喘者有效。慢性鼻炎可能出现下鼻甲肥大,需持续用药控制。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长期使用减充血剂导致药物性鼻炎。
针对尘螨等明确过敏原可进行脱敏治疗,通过逐渐增加过敏原暴露量诱导免疫耐受。皮下注射或舌下含服脱敏制剂需持续3年以上,可改变疾病自然进程。免疫治疗期间可能出现局部红肿、哮喘发作等不良反应,需严格监测。过敏性鼻炎转为慢性后,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可能加重症状。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下鼻甲肥大,可考虑射频消融或下鼻甲部分切除术。鼻中隔偏曲合并慢性鼻炎者需行鼻中隔矫正术。术后可能出现鼻腔粘连、出血等并发症,需定期复查。手术不能根治过敏性鼻炎,仍需配合环境控制和药物治疗。
慢性鼻炎患者需保持室内湿度在40%-60%,冬季外出佩戴口罩防止冷空气刺激。每日用温水蒸汽熏鼻有助于缓解鼻塞,饮食上避免辛辣食物减少黏膜充血。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可改善鼻腔血液循环,但花粉季节应选择室内运动。建议每半年复查鼻内镜评估黏膜恢复情况,出现头痛、脓性分泌物增多时需及时就诊排除鼻窦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