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抗凝血酶是什么

血浆抗凝血酶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糖蛋白,属于天然抗凝系统核心成分,主要通过抑制凝血酶及凝血因子发挥抗血栓作用。
血浆抗凝血酶通过不可逆结合凝血酶及凝血因子Xa、IXa、XIa、XIIa,阻断凝血级联反应。其活性在肝素存在时可增强数百倍,是维持血液流动性的关键调节蛋白。健康成人血浆浓度约为150-400毫克/升,半衰期约3天。
遗传性抗凝血酶缺乏症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血浆活性低于正常值50%,表现为反复静脉血栓形成。发病与SERPINC1基因突变相关,可能伴随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症状。确诊需检测抗凝血酶活性及抗原水平,治疗需长期使用低分子肝素或华法林钠片。
肝硬化、肾病综合征等疾病可导致合成减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因过度消耗引起水平下降。严重烧伤患者可能出现获得性缺乏,伴随创面渗血、多器官功能障碍。需针对原发病治疗,急性期可输注抗凝血酶浓缩剂。
临床通过发色底物法测定抗凝血酶活性,免疫比浊法检测抗原含量。采血时应避免溶血,样本需用枸橼酸钠抗凝。结果异常需排除肝素治疗、标本储存不当等干扰因素,必要时结合基因检测明确病因。
抗凝血酶浓缩剂用于遗传性缺乏者围手术期预防血栓,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辅助治疗。使用期间需监测凝血功能,避免与重组人活化蛋白C联用。普通肝素疗效不佳时,补充抗凝血酶可增强抗凝效果。
维持血浆抗凝血酶正常水平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避免长期高脂饮食。肝硬化患者应定期检测凝血功能,血栓高风险人群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凝预防。出现不明原因血栓或出血时,建议完善抗凝血酶相关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