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初期症状及治疗方法

手足口病初期症状主要有发热、手部皮疹、足部皮疹、口腔疱疹、食欲减退等,可通过一般治疗、抗病毒治疗、对症治疗、中医治疗、预防并发症等方式干预。手足口病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多见于5岁以下婴幼儿。
手足口病初期多表现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多在37.5-39℃之间,持续1-2天。部分患儿可能伴随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此时可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如温水擦浴、减少衣物等。若体温超过38.5℃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或小儿退热栓等药物。
手掌、指缝及手背可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疱疹,直径2-4毫米,周围有红晕,疱疹内液体清亮。皮疹通常不痒不痛,3-5天后逐渐干燥结痂。需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挠,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缓解症状。若继发感染可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或红霉素软膏。
足底、足背及足踝部出现与手部相似的皮疹,呈散在分布,偶有融合现象。皮疹发展过程与手部一致,需穿着透气鞋袜,避免摩擦刺激。出现破溃时可使用碘伏消毒,配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促进愈合。
口腔黏膜、舌面及颊部出现小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导致进食疼痛、流涎增多。可用生理盐水漱口,饮食选择温凉流质食物。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利多卡因凝胶或开喉剑喷雾剂局部止痛,配合康复新液促进黏膜修复。
因口腔疼痛导致的进食减少可能引起脱水风险。应少量多次补充水分,选择无刺激的米汤、果汁等。可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必要时通过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患病期间宜进食绿豆粥、百合羹等清热生津的食物。
手足口病患儿需隔离治疗至症状完全消失,日常注意煮沸消毒餐具玩具,保持居室通风。恢复期可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但应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若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或呼吸急促等重症表现,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