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慢性肾衰竭最常见的原因是什么

引起慢性肾衰竭最常见的原因主要有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肾小球肾炎、多囊肾病、慢性肾盂肾炎等。
糖尿病肾病是慢性肾衰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长期高血糖会导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进而引发蛋白尿和肾功能下降。糖尿病肾病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水肿、乏力、食欲减退等表现。治疗上需严格控制血糖,可使用盐酸二甲双胍片、阿卡波糖片、胰岛素注射液等药物。同时需要定期监测肾功能指标。
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会导致肾小球动脉硬化,造成肾脏缺血性损伤。患者可能出现夜尿增多、泡沫尿等症状。治疗重点在于控制血压,常用硝苯地平控释片、厄贝沙坦片等降压药物。同时需要限制钠盐摄入,保持规律作息。
肾小球肾炎可由感染、免疫异常等多种因素引起,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等。慢性肾小球肾炎会逐渐损害肾功能。治疗上可能需要使用泼尼松片、环磷酰胺片等免疫抑制剂,同时配合低蛋白饮食。
多囊肾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表现为双肾多发囊肿,囊肿增大压迫正常肾组织导致肾功能减退。患者可能出现腰痛、血尿等症状。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处理并发症,如控制感染、高血压等。
反复尿路感染可发展为慢性肾盂肾炎,长期炎症刺激会导致肾间质纤维化。患者可能出现低热、腰痛、尿频等症状。治疗需使用敏感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等,同时要多饮水,保持尿路通畅。
预防慢性肾衰竭需要控制基础疾病,定期体检监测肾功能。出现不明原因水肿、乏力、食欲下降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低盐低蛋白饮食,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保持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已确诊慢性肾病的患者要遵医嘱规范治疗,延缓病情进展。